守宫木(拉丁学名:Sauropus androgynus),俗名树仔菜、泰国枸杞、天绿香等,为叶下珠科、守宫木属的一种多年生常绿小灌木。
守宫木高1-3米,全株无毛,幼枝上部具棱,叶卵状披针形,叶柄长2-4毫米,托叶长三角形或线状披针形;雄花1-2朵腋生,花梗长5-7.5毫米,花盘浅盘状,雄蕊3;雌花常单生叶腋,花梗长6-8毫米,花萼6深裂;子房3室,花柱3,顶端2裂;蒴果扁球形或球形,乳白色。该物种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广东省、云南省等地。其常见于灌丛斜坡及向阳林缘地带,生长海拔为100-400米。该物种的花期为4-7月,果期为7-12月。其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生长迅速、栽培容易、产量高等优点,适宜在通风透气性好、土壤肥沃湿润、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栽培,但忌台风。该物种通常采用枝条扦插繁殖法,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种子繁殖法。
守宫木的嫩枝叶和果实均可食用,尤其是嫩枝叶作菜食用,最受欢迎,在产地民间已有悠久历史。其营养价值很高,每百克守宫木嫩枝叶鲜品含胡萝卜素4.94毫克、维生素B2为0.18毫克、维生素c180毫克及其它营养成分。该物种在园林绿化上可以用作绿篱,起防护作用兼观赏。无蹼壁虎木根可用于治疗痢疾、便血、淋巴结结核、疥疮等。守宫木叶具有清热化痰、润肺通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失音、咽喉痛、哮喘、咳血、大便秘结等,越南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守宫木的有毒部位为叶,其有毒成份尚未明确,长期大量进食可引致中毒,中毒个案中每人平均食用8.2公斤守宫木。在1995年,中国台湾出现大规模的守宫木中毒事件,起因为长期及过量饮用由守宫木鲜叶搅拌而成的菜汁,用以减肥,却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其后在2005年,日本亦曾有报道因长期及过量服用守宫木粉末而引起类似的中毒案例。
分类
守宫木隶属于金虎尾目、叶下珠科、守宫木属。截至2025年8月,GBIF显示守宫木属共有111种,物种2000(中国节点)显示中国共有15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守宫木(Sauropus androgynus)、艾堇(Sauropus bacciformis)、茎花守宫木(Sauropus bonii)、石山守宫木(Sauropus delavayi)、苍叶守宫木(Sauropus garrettii)、长梗守宫木(Sauropus macranthus)等。
特征
守宫木为灌木,高1-3米;小枝绿色,长而细,幼时上部具棱,老渐圆柱状;全株均无毛。叶片近膜质或薄纸质,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5-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圆或截形;侧脉每边5-7条,上面扁平,下面凸起,网脉不明显;叶柄长2-4毫米;托叶2,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长三角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毫米。
雄花1-2朵腋生,或几朵与雌花簇生于叶腋,直径2-10毫米;花梗纤细,长5-7.5毫米;花盘浅盘状,直径5-12毫米,6浅裂,裂片倒卵形,覆瓦状排列,无退化雌蕊;雄花3,花丝合生呈短柱状,花药外向,2室,纵裂;花盘腺体6,与萼片对生,上部向内弯而将花药包围。雌花通常单生于叶腋;花梗长6-8毫米;花萼6深裂,裂片红色,倒卵形或倒卵状三角形,长5-6毫米,宽3-5.5毫米,顶端钝或圆,基部渐狭而成短爪,覆瓦状排列;无花盘;雌蕊扁球状,直径约1.5毫米,高约0.7毫米,子房3室,每室2颗胚珠,花柱3,顶端2裂。
蒴果扁球状或圆球状,直径约1.7厘米,高1.2厘米,乳白色,宿存花萼红色;果梗长5-10毫米;种子黑三棱状,长约7毫米,宽约5毫米,黑色。
分布范围
守宫木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模式标本采自越南,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广东省(高要区、揭阳市、饶平县、佛山市、中山市、新会区、珠海市、深圳市、信宜市、广州等)、云南(河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等地。
栖息环境
守宫木原产于东南亚热带地区,常见于灌丛斜坡及向阳林缘地带,生长海拔为100-400米。
习性
守宫木的花期为4-7月,果期为7-12月。该物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生长迅速、栽培容易、产量高等优点。其适宜在通风透气性好、土壤肥沃湿润、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栽培,但忌台风。
温度
无蹼壁虎木喜高温多雨潮湿气候,耐高温,不耐低温,当气温低于6℃,受北风影响且持续时间较长时,会出现落叶,嫩茎顶端因受冷害而枯死,0℃以下全株会冻死。
光照
守宫木属于短日性植物,既喜光照又耐半荫,在阳光充足条件下,生长健壮,发育快。光照不足时,该物种生长慢且弱。
水分
守宫木喜潮湿环境,耐旱力强,但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下,叶质变薄,且易老化。
土壤
守宫木对土壤适应性广,土壤pH值以5-8为宜。在砂壤土、粘壤土、粘土和水稻土等土壤中生长良好,但含砂量太高、保水保肥力差或地下水位太高的土壤,则不宜种植。在瘠薄土壤中种植时,生长缓慢,叶质粗硬,新生芽易老化。
繁殖
守宫木通常采用枝条扦插繁殖法,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种子繁殖法。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可采用直接插于大田或育苗后移栽,但以育苗移栽为好。在广东省扦插适期为春季(2-3月),必要时也可于夏季和秋季扦插。春季扦插以过冬植株上芽体开始膨大而将要萌发时最为适宜,夏、秋季扦插以阴雨天最为适宜。插条选粗壮茎按其节间长短截取2-4个节、长12-15厘米,去除小枝。插时可垂直插或斜插,让1-2个节外露。春插的需25天左右发根,夏、秋插的需15天左右发根。育苗移栽的可将插条插于营养袋或苗圃地。苗圃地的苗床通常宽1.2米、高30-35厘米,春插如需提早进行,可用薄膜作保护性栽培。苗圃地苗床上的株行距通常采用5-6×6-8厘米,大田插植的株行距按大田种植处理。
种子繁殖
民间至今仍误传守宫木不能用种子繁殖,但经试验后证实这主要是因种子干燥后失去发芽能力所致。
据试验证明,当果皮转为乳白色、种皮转为深黑色时,便可采收果实并去皮取种,但以果皮开裂或脱落后及时采收的种子最好。采种后将种子洗净,用水浮选,然后用湿沙贮藏。具体操作过程是:将沉于水底的种子与干净的河沙混匀,贮于疏水的容器内,但容器底、面及周围要放一层沙,以利于保水和防止种子靠壁或外露。另外,也可以采用在容器底部先垫一层沙,然后撒一薄层种子(撒时尽量防止种子靠到容器壁),再放一层沙,又放一层种子的层贮法。贮藏的种子需要定期浇水,保持湿润,严防发霉与鼠害。
播种多于2月上旬至3月上旬进行,如需提早,也可用薄膜加以保护。播种时,将种子从容器取出,筛去沙粒,用水浮选,取沉水的种子播于营养袋或苗圃地上进行育苗,也可直接播于大田,但以育苗为好。由于每千克种子有1.19万-1.20万粒,故每亩通常用种子5-6千克,条播或撒播后覆土约1厘米。
栽培
土地选择和准备
守宫木虽然对土壤适应性广,但以保水性强、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疏松肥沃的腐殖质壤土为好。一般在水稻田和有灌溉条件的旱地均可种植。
选好地后要深耕,深度30厘米左右。每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或草木灰100千克作为基肥,于栽植前10天翻入土中。畦宽1-1.2米,沟宽30-40厘米。
定植
种植株行距25×30厘米,每亩可种0.6-0.8万株。
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
守宫木生长粗放,若能加强肥水管理,既能提高产品品质,延长采摘期,又能增加产量。定植两个星期后,每亩施尿素10千克。1个月后,每亩施复合肥20千克,在离根颈部5厘米处施入,然后盖土3-5厘米,或在行间开6-8厘米深的沟,施肥后盖土。每采收1-2次后,应培土追肥。每亩追施复合肥5-10千克、硫酸钾3-6千克,或牛粪干、堆厩肥500千克和草木灰50千克。
为让守宫木生长迅速,在久晴无雨时应适量灌水,7月-8月,应每周浇水一次。平时要经常做好除草工作。
温度控制
守宫木喜欢高温多雨潮湿的环境。耐高温,不耐低温。当气温低于6℃,受北风影响且持续时间较长时,会出现落叶,嫩茎顶端因受冷害而枯死。0℃以下全株会冻死。在冬季应根据当地气温条件进行一定的保温处理。在福建省漳州市一般可露地越冬。在田间夏季一般不需遮光,保持盆土湿润即可。如果高温时间太长日照太强,则需进行一定的遮荫处理,但不能保持较长时间太弱的光照,否则植株生长慢且弱。
病虫防治
危害守宫木的病害较少,基本不需喷药。常见的害虫主要有蚜虫和斜纹夜蛾。
蚜虫啃食嫩叶,传播花叶病毒,且分泌物污染嫩叶,严重影响守宫木的质量和产量。生产上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用40%氧化乐果乳剂2000-3000倍液防治。也可用5%高效大功臣可湿性粉剂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防治,其持效期长,效果好,对人体安全。特别是5%高效大功臣可湿性粉剂对人畜低毒,适合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
斜纹夜蛾以天气干旱时为害严重。可采用诱杀成虫、摘除卵块、药剂防治美国白灯蛾的方法防治。在成虫发生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用20%除虫菊酯乳剂6000倍液喷雾,效果很好。
守宫木较少发病,可称得上无公害蔬菜,但管理不当,会诱导产生花叶病毒病。症状为首先心叶产生明脉,继而呈花叶状,病株叶片畸形矮小症,以高温、干旱时发病重。病毒主要以蚜虫为媒介传播和病株汁液接触传染。栽植时要选用不带病菌的苗木,清洁田园及禾本科杂草,减少毒源,及时防治蚜虫,清除病株。
采收
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一般定植50-60天后,植株长至50-70厘米高,长出嫩茎时即可采收。采摘以在嫩茎的15-20厘米处手折即断者为佳。在良好的栽培管理条件下,通常每隔10天左右便可收获一次,半年后,进入盛产期,一般每隔3-4天采收一次。嫩叶的采收全年都可进行,但有的地方冬季生长缓慢或休眠,此期间不宜采收或少量采收。每亩每次可采收40千克左右,当年每亩产量为1000-2000千克,两年以后可达3000-4000千克。
用途
食用
守宫木的嫩枝叶和果实均可食用;尤其是嫩枝叶作菜食用,最受欢迎,在产地民间已有悠久历史。
《中国植物志》《中国野菜图谱》及许多报刊、电视广播中均对守宫木的食用做过不同程度的介绍。守宫木在海南省和云南省食用较多,人们不但食用,而且还特意栽培一些守宫木,以便于食用。这种木本食用野菜,栽培容易,嫩枝叶随摘随长,全年可采,采收期长,产量高;一次栽培,多年受用,且味道也很好,故很受产地人欢迎。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海南已作为受欢迎的野菜而大力栽培,产品远销各地。
守宫木嫩枝叶食法多样,洗净后可炒食,可做汤,荤素皆宜,均味道鲜美,清香宜人。不但中国产地人喜食此菜,东南亚地区人也喜食用,他们多用其配制汤料和甜食;也用于为糕点或发酵大米着成淡绿色,以增色添香。
其营养价值很高,又称“多维绿”,每百克守宫木嫩枝叶鲜品含胡萝卜素4.94毫克、维生素B2为0.18毫克、维生素c180毫克及其它营养成分。其每克干样含钾38.9毫克、钙11.7毫克、镁6毫克、磷5.48毫克、钠0.36毫克、铁246微克、锰175微克、锌109微克、铜12微克。另据报道,其每百克嫩枝叶鲜品含蛋白质6.8克、糖类11.6克、粗纤维2.5克、钙441毫克、镁61毫克、铁28毫克、胡萝卜素4.9毫克、维生素B2为0.18毫克、维生素C180毫克等。
观赏
守宫木具备绿篱栽培的诸多优点,其枝叶茂密,叶色翠绿,枝上具有小刺。生长力很强,萌芽率高,耐修剪。易于栽培,扦插繁殖容易成活,可以供应大量苗木。在园林绿化上可以用作绿篱,起防护作用兼观赏。
药用
守宫木根可用于治疗痢疾、便血、淋巴结结核、疥疮等。守宫木叶具有清热化痰、润肺通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失音、咽喉痛、哮喘、咳血、大便秘结等,越南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危害
守宫木的有毒部位为叶。
毒理
守宫木的有毒成份尚未明。
中毒剂量:长期大量进食可引致中毒,中毒个案中每人平均食用8.2公斤守宫木。
作用机理:确切作用机理不明,守宫木在动物实验中可引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其水萃取物可激活肺小泡中的巨噬细胞,继而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
中毒征状:呼吸困难、咳嗽、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心悸病、失眠、口腔溃疡。
中毒事件:在1995年,中国台湾出现大规模的守宫木中毒事件,起因为长期及过量饮用由守宫木鲜叶搅拌而成的菜汁,用以减肥,却引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及后在2005年,日本亦曾有报导因长期及过量服用守宫木粉末而引起类似的中毒案例。
化验分析
使用HPLC-DAD、GC-MS及LC-MS/MS可检测守宫木的标记物罂粟碱。
参考资料 >
Sauropus androgynus (L.) Merr..gbif.2025-08-15
守宫木.植物智.2025-08-14
守宫木.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8-14
守宫木 中国植物志 (FRPS).植物智.2025-08-14
守宫木 Sauropus androgynus (L.) Merr..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5-08-14
守宫木 Flora of China (FOC).植物智.2025-08-14
Sauropus androgynus 守宮木.医院管理局毒理学参考化验室.2025-08-20
Breynia J.R.Forst. & G.Forst..gbif.2025-08-15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