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Yangling Agricultural High-tech Industries Demonstration Zone),简称“杨凌示范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西安市西部85千米处,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59′~108°08′、北纬34°14′~34°20′之间,是1997年7月经中国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中国唯一的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片区和综合保税区。截至2023年,杨陵区辖三街道、两镇。截至2024年,全区常住人口25.47万。
杨凌示范区位于渭河北岸,地势北高南低,从北向南呈阶梯跌落依次形成三道塬坡,海拔435~563米。区内三面环水,南界为渭河,东界为漆水河,北界为湋水环绕,渭河为区内最大河流。属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新石器时代,今杨凌地区就有人群定居的原始村落。早在4000年前的尧舜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公元前770年,今杨陵区地区成为秦国的辖区。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今杨凌境域属邰县。西汉初,沿用秦制。三国时期,今杨凌境域分属魏国武功、美阳二县管辖。宋初,为武功县。中华民国时期,今杨凌区域仍分属武功、扶风县管辖。1997年7月,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杨陵区划归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杨凌示范区地处三市(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四县(周至县、武功、扶风、眉县)交汇区域,欧亚大陆桥重要组成部分陇海铁路、西(安)宝(鸡)高速公路、西宝中线、G344国道等主要干线从全境东西贯通,地理位置优越。2023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23亿元,同比增长3.0%。2024年,示范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3%,三次产业结构为7.2:37.4:55.4。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17元。
截至2024年,杨凌示范区统计各类文物点54处,其中隋文帝泰陵、古邰国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坎家底遗址、西农大三号教学楼、姜嫄遗址、白龙湾遗址等4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区内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杨凌农林博物院2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该区有“2020年度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先进市(区)”等荣誉称号。
名称由来
“泰陵”作为地名,是因杨坚寝陵的缘故。杨坚死后,埋葬在“三畤原”畔,谥名泰陵,因其姓杨,人们遂俗称其陵为“杨陵”。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武功县置杨陵镇。“杨陵区”首次作为正式行政区域。1997年3月,经省政府会议研究,决定将“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名称中的“陵”字更改为“凌”字,赋予示范区名称”壮志凌云”“奋发腾飞”之意。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代,今杨凌地区就有人群定居的原始村落。炎黄时代,这里住着炎帝部落莱氏族。莱氏族迁走后,这里又成为炎帝之后姜姓的封地,始称邰,以后又成为周代女祖姜嫄氏族居住的地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尧舜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以后这里就成了周人始祖后稷的封地——古邰国。传至商朝后期,周文王建都丰邑,邰地仍属周的领地。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都丰镐遗址,今杨陵区地区成为京畿之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因秦襄公护驾有功,将岐丰之地赐予秦。此后,今杨凌地区便成为秦国的辖区。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国在辖地推行朝廷、郡、县、镇、亭、里六级行政管理体制,设邰、武功等41县。邰、武功两县俱属内史管辖。今杨凌境域属邰县。当时的武功县治所在今眉县东20千米处。
秦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仍设邰县、武功县,两县俱属内史管辖。秦末,项羽入渭河平原,废郡县,兴分封,将关中地区分成雍、翟、塞三国,谓之“三秦”。雍国都于废丘,即今兴平市东南10南佐村一带。邰县属雍国辖地。
西汉初,沿用秦制,邰县仍属雍国,后改属内史辖区。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属右扶风管辖。新朝天凤二年(公元15年),邰县改为新光县,属光尉郡辖。东刘庄永平八年(公元65年),废邰县,迁武功县治所至邰城,归右扶风管辖,今杨陵区境域属武功县辖区。
三国时期,关中地区系曹魏辖区。今杨凌境域分属魏国武功、美阳二县管辖。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在扶风郡治槐里县置始平郡,领武功等五县;迁扶风郡治至池阳,即今泾阳县,领美阳等六县。今杨凌境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区。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废美阳县,置周城县,治所周原,将美阳县地域并入周城县。拓跋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废武功县,置武功郡,治所始在武功镇,后迁至邰城。中亭川在漆、渭二水交合处,即古川口。复置美阳县,治所始在邰城,后迁至崇正镇,辖武功县全境和扶风县南部。武功郡领美阳等12县,今杨陵区区域曾先后分属周城县、武功郡和美阳县管辖。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废武功郡和美阳县,复置武功县,治所中亭川,将美阳县地域并入岐山县。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今杨凌区域分属武功县、周城县管辖。
隋唐至宋元
杨坚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设州。武功县归属武威郡。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复郡。京兆郡领武功等22县,郡治长安。扶风郡领岐山等10县,郡治雍城遗址。今杨凌区域亦随渭河平原区划的变更而变更。
唐代初,将全国划分为关内等10道。道下设府州,府州下设县。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京兆郡为雍州。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稷州,领武功、扶风县等四县,扶风县治所长宁。改扶风郡为南岐州,领湋川等县,湋川治所在今扶风县城。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稷州,改隶武威郡,撤扶风县,在今武功镇设武功县,将原湋川县改扶风县。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岐州为凤府。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复置稷州,领武功等五县,属京兆府。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废稷州,武功仍属雍州。李隆基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武功改属京兆府。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武功改隶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复属京兆府。后晋置武功郡,隶属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路。在此期间,今杨陵区区域分属武功、扶风县管辖。
宋初,分全国为15路,后增至23路。路辖府、州、军,府、州、军下辖县。武功县隶属永兴路京兆府;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改隶环庆路醴州;扶风县隶秦凤路凤翔府;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扶风县更名为扶兴县,旋复旧名,隶凤翔路凤翔府。北宋末年,金朝占领北方,行政区划沿袭宋制,分统治区为19路。赵构绍兴二十一年(金海陵王天德三年,即公元1151年),武功县隶京兆府乾州;赵昚淳熙十六年(完颜雍大定二十九年,即公元1189年),改名武亭县,仍属乾县。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完颜亶皇统二年,即公元1142年),扶风县隶熙秦路凤翔府;宋淳熙十四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即公元1187年),隶凤翔路凤翔府。元改全国11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四级政权机构。蒙古建国号为“元”之前的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武亭县复名武功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乾州;扶风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凤翔府。
明清
明时在全国设南、北两直隶及13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辖府、州、县。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武功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扶风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清分全国为23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圣祖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武功县隶西安府;扶风县隶凤翔府。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武功县改属乾县。这一历史时期,今杨陵区区域的归属分别随武功、扶风两县归属关系的变更而变更。
中华民国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陕西省领渭河平原、榆林市、治中三道。武功、扶风两县均隶属关中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撤销道制,只存省、县两级,武功、扶风县直属省辖。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武功、扶风两县均属其管辖。这一历史时期,今杨凌区域仍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整编为宝鸡市、咸阳市等9个专区和1个直县。武功、扶风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县归省直辖。1958年12月,兴平市、武功、扶风县合并为兴平县,时称大县。1961年8月,第四次区划调整。恢复宝鸡专区及武功、扶风县建制,武功、扶风县仍归宝鸡专区管辖。1965年4月,武功县设杨陵区、普集、小村三镇,杨陵镇升格为公社级别,与杨陵公社同驻武功火车站。1979年2月,设立武功县杨陵特区,驻地杨陵镇,辖杨陵公社、杨陵镇。特区由武功县代管。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武功县的杨陵镇、杨陵公社和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宝鸡市,设立杨陵区。1983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宝鸡市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管辖。1997年7月,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杨陵区划归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2006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揉谷乡由扶风县划归杨陵示范区。2016年8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该实验区为中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是西北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片区为其中三个片区之一。2018年10月,国务院就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作出批复(国函〔2018〕133号)。2024年12月,中共杨凌示范区工委办公室、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印发了《杨凌示范区关于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若干措施》的通知。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杨凌示范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西安市西部85千米处,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59′~108°08′,北纬34°14′~34°20′之间,东与武功县大庄镇以漆水河为界,南与周至县县哑柏镇隔渭河相望,西与扶风县绛帐镇接壤,北依湋水与武功县武功镇、扶风县杏林镇相邻,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总面积132.57平方千米。
气候
杨凌示范区属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635.1~663.9毫米,年均气温12.9℃,降水多集中在7月和9月。冬季以西风或西北风居多,其余季节盛行东风或东南风。
地形地貌
杨凌示范区位于渭河北岸,地势北高南低,从北向南呈阶梯跌落依次形成三道塬坡,海拔435~563米。地貌类型为漫滩、阶地和黄土台塬,由南向北依次为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渭河平原)高程433~437m;渭河一级阶地呈东西向分布,阶地平宽,宽度900~1500m,阶面高程在435~450m;三级阶地呈东西向分布于新集村~西卜村~农校周~上川口一带,阶地宽度500~1500m,阶面高程460~490m。黄土台塬分布于五泉镇~大寨镇,阶地平坦,坡面较为平坦,微有起伏,地面高程510~540m。台塬面西北高,东南低,坡度约3%左右。
水文水利
杨陵区三面环水,有渭河、漆水河、韦河3条河流,宝鸡峡二支渠、渭惠渠、渭高干渠等人工渠系越境而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地下水为主,区内水资源总量4139.98万m3,可开采水资源量为3959万m3。
水文
渭河、漆水河和小韦河均属渭河水系。渭河系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水系,流域面积135568k㎡,漆水河和韦水河均属渭河水系,漆水河流域面积3783k㎡,韦水河流域面积1983k㎡。
渭河是流经该区的最大河流,经揉谷镇姜塬村入境,由李台乡东桥村出境。区内全长11.80km,河道平均宽度700m,河床平均高程437.00m,平均比降1/1000,多年平均流量199.9m3/s,最大洪峰流量为5870m3/s(1954年)。
漆水河系渭河北岸一级支流,由武功县武功镇马家尧村入该区境内,从杨陵区东侧自北向南流过,于大庄乡圪崂村注入渭河,该区内流程9.50km。多年平均流量4.15立方米/s,最大洪峰流量2260m3/s,年径流总量1.31亿m³。
小韦河杨凌段系渭河的二级支流、漆水河的一级支流。由杨凌区的五泉镇曹家村入境,在杨村乡北杨村汇入漆水河。流经杨陵区区段长度24.7千米,河床比降27‰,多年平均流量0.57m3/s,最大洪峰413m3/s(1954年),多年平均径流量1785.2万m3,河面平均宽度7.5m。
水利
渭惠渠是在眉县常兴镇魏家堡筑坝,从渭河左岸引水,灌溉眉县、扶风县、武功、兴平市、咸阳市诸县,该渠是民国年间水利专家李仪祉倡导修筑的“关中八惠”之一(泾、洛、渭、梅、沣、黑、泔、涝),是继泾惠渠建成之后“关中八惠”中的第二个较大工程。
渭惠渠工程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3月动工,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12月竣工。主要完成由魏家堡至漆水河河长40千米的干渠,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又完成拦河大坝枢纽及5条支渠的建设任务,只1949年灌溉面积达到1.8万公顷。1952年、1957年又进行扩建改造,灌溉面积达3.8万公顷。1958年开始,在渭惠渠基础上设计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1971年建成通水。1972年12月20日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工程动工,2005年9月26日枢纽开始恢复蓄水,在增加四库调节后,灌溉总面积20万公顷,是全国十大灌区之一。
渭惠渠杨陵区段由揉谷镇新集村进入杨凌境内,流经杨凌城区,于杨陵街办川口新村出境,境内渠道全长14km,渠道底宽4.5m,渠深3.0m,平均比降0.4‰。
高干渠始建于1958年,是省重点灌溉工程之一。高干渠由塬下总干渠扶风县县上宋乡孝母村分水闸引水,穿越陇海铁路后,沿渭河左岸塬边阶地东行经扶风、杨陵、武功等九县(区)至泾阳县上狼沟汇入泾河,全长105.747千米。高干渠原设计灌溉面积96万亩,由自流灌区和抽水灌区两大系统组成,经过1975年和1996年两次大的渠系调整和渭河平原灌区泵站改造工程实施后,现状设施灌溉面积为80.1万亩,其中自流灌区47.44万亩,抽水灌区32.66万亩。
高干渠杨陵区段由西向东穿过杨凌中部,途经杨凌城区,境内渠道全长16.5km,渠底宽度6.5m,渠深3.4m,平均比降0.3‰,设计流量18m3/s。
土壤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土地相对比较平坦,土壤比较肥沃,共有7个土类、11个亚类、15个土属、34个土种。区内土娄土面积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71.70%,广泛分布在一、二、三级阶地的阶面;黄土类土面积占总面积的10.80%,主要分布在塬边梯田壕地和沟坡地;新积土面积占总面积的11.10%,主要分布于渭河及漆水河河滩地。区内亦有潮土、水稻土、红粘土、沼泽土等土类,分别占总面积的2.70%、1.80%、1.1%、0.80%。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耕地2772.46公顷(41587亩)。其中:水浇地2759.39公顷(41391亩),占99.53%;旱地13.07公顷(196亩),占0.47%。耕地主要分布在揉谷镇和五泉镇,占示范区耕地的69.86%。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2383.79公顷(35757亩),占示范区耕地的85.98%;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347.62公顷(5214亩),占12.54%;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20.41公顷(306亩),占0.74%;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37公顷(21亩),占0.05%;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9.27公顷(289亩),占0.69%。
2.园地1664.38公顷(24966亩)。其中:果园1540.86公顷(23113亩),占92.58%;其他园地123.52公顷(1853亩),占7.42%。园地主要分布在杨陵街办、揉谷镇和五泉镇,占示范区园地的94.61%。
3.林地2403.58公顷(36055亩)。其中:乔木林地189.84公顷(2848亩),占7.90%;竹林地0.10公顷(2亩),占0.004%;灌木林地1.90公顷(29亩),占0.08%;其他林地2211.74公顷(33176亩),占92.02%。林地主要分布在揉谷镇和五泉镇,占示范区林地的74.45%。
4.草地158.77公顷(2381亩)。其中:天然牧草地1.61公顷(24亩),占1.01%;其他草地157.16公顷(2357亩),占98.99%。草地主要分布在杨陵街办和李台街办,占示范区草地的59.09%。
5.湿地176.01公顷(2640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示范区湿地全部为内陆滩涂,主要分布在李台街办和揉谷镇辖区内渭河两岸。
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523.57公顷(67854亩)。其中:城市用地3038.92公顷(45584亩),占67.18%;建制镇用地211.08公顷(3166亩),占4.67%;村庄用地1192.44公顷(17887亩),占26.36%;采矿用地20.94公顷(314亩),占0.46%;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60.19公顷(903亩),占1.33%。
7.交通运输用地835.11公顷(12526亩)。其中:铁路用地120.13公顷(1802亩),占14.39%;公路用地474.03公顷(7110亩),占56.76%;农村道路240.95公顷(3614亩),占28.85%。
8.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20.10公顷(7801亩)。其中:河流水面311.21公顷(4668亩),占59.84%;坑塘水面64.15公顷(962亩),占12.33%;沟渠72.42公顷(1086亩),占13.92%;水工建筑用地72.32公顷(1085亩),占13.9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李台街办和揉谷镇,占示范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87.17%。
水资源
截至2021年,该区年水资源总量4375.25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16立方米,为陕西省人均的18%、全国人均的9.6%,处于国际公认的绝对缺水线人均500立方米以下。
生物多样性
截至2020年,境内生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已被利用的植物中,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农作物中,粮食作物11种,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要品种;经济作物18种,以油菜为大宗;果树以苹果为主;林木树种有针叶用材树5种,阔叶用材树40种,庭院风景树7种,灌木11种。已被利用的动物中,饲养畜、禽15种,50多个品种。大家畜以奶牛、黄牛为主,小家畜以猪为主,奶山羊次之。家禽有5种,以鸡为主。鱼类有10种。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杨陵区辖三街道(杨陵街道、李台街道、大寨街道)两镇(五泉镇、揉谷镇),54个行政村,22个社区。
政治
截至2023年,杨凌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大学、以省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由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等22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同建设。国家层面成立了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科技部部长和陕西省省长担任“双组长”,各共建部委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和成员。省级层面成立了杨凌示范区陕西省建设领导小组,由陕西省省长担任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34个省厅(局)单位组成。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为陕西省委派出机构,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具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和省级经济管理权。
主要领导
人口
截至2024年,全区常住人口25.47万,出生率7.18‰,死亡率3.24‰,城镇化率68.73%。
经济
概述
2023年,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23亿元。2024年,示范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2.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为7.2:37.4:55.4。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17元,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47元,增长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22元,增长6.8%。城乡居民收入比2.46:1,比上年缩小0.05。
第一产业
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6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13.96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0.97亿元,增长1.6%;牧业产值3.20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3亿元,增长5.0%。
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2.25万亩。粮食产量11093.51吨,其中:夏粮产量4572吨,较上年增加240吨;秋粮产量6521.51吨,较上年增加199.51吨。蔬菜种植面积2.35万亩,下降14.4%;蔬菜产量17.99万吨,增长3.3%;水果产量40869吨,增长0.2%。全区育苗面积6302亩。
第二产业
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9.6%,产值下降12.4%。工业销售产值下降11.1%,工业产品产销率101.5%,营业收入下降11.4%,利润总额下降61.5%。
2024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4%。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总产值93.75亿元,增长0.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41.47亿元,增长3.1%;安装工程产值37.19亿元,下降0.1%;其他产值15.09亿元,增长20.5%。企业竣工产值18.50亿元,下降25.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1.38万平方米,下降1.7%。
第三产业
2024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2.6%,其中,项目投资下降7.6%,房地产投资下降56.1%。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6.7%,待售面积下降93.7%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44.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6.7%。教育投资增长50.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增长24.4%。
2024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2.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8.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4%,金融业下降1.9%,房地产业下降9.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5.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0.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9.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3.7%。全年接待旅游人数580万人次,增长12.1%;实现旅游总收入27.56亿元,增长7.1%。
202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1亿元,增长6.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0.62亿元,增长8.2%。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8.91亿元,增长6.4%;乡村7.80亿元,增长5.5%。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47.18亿元,增长6.5%;餐饮收入9.53亿元,增长5.2%。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下降9.1%,零售业销售额增长6.4%,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5%,餐饮业营业额增长6.1%。
截至2024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3.74亿元,增长1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0.70亿元,增长13.2%;企业存款余额112.65亿元,增长5.2%。各项贷款余额221.66亿元,增长4.0%,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74.13亿元,增长4.3%。存贷比57.8%。
截至2024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数1.88万户;通信基站总数1641个,移动电话用户数30.12万户;宽带用户数12.35万户,其中农村宽带用户数2.12万户。全区有线电视用户33737户,其中城镇用户31405户,农村用户2332户。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4年末,区内2所高校共有教职工5456人。在校学生56253人,其中:专科生18696,本科生2276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190人,全日制博士生3599人。中小学校29所,教师2788人,在校中小学生43528人。幼儿园39所,教职工1566人,在园幼儿8374人。
卫生健康
截至2024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4个,其中医院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保计划生育服务机构1个,个体诊所65个,镇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村卫生室102所。全区医疗机构床位数1243张,医生(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929人,注册护士1390人。
科技
截至2024年,全区累计建设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37个;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509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46项);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8.14亿元,年均增长67.42%。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3家,年均增长40.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7家,年均增长35.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科技园设立区校融合科创中心,全区现有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3个和省级星创天地8个,累计招引创新创业团队1205个入驻杨凌发展。
环保
2024年,示范区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增长3.4%。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0天,细颗粒物PM2.5浓度平均值48微克/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24立方米。
社会保障
2024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767人,其中离退休人员4668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5694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1528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2184人,比上年减少107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0147人,比上年增加866人。
2024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19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66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503人。全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30户、782人,其中:城镇34户、44人;农村396户、738人。
交通
杨凌示范区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和西安都市圈七大组团之杨凌武功周至组团的中心城市,地处三市(西安、咸阳市、宝鸡)四县(周至、武功、扶风县、眉县)交汇区域,是关中渭河沿线城市中唯一滨河单岸发展的城市,欧亚大陆桥重要组成部分陇海铁路、西(安)宝(鸡)高速公路、西宝中线、G344国道等主要干线从全境东西贯通,辅以南北向多条公路纵贯全区,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0千米,并有高速公路连接,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截至2024年末,区内公路里程332.9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5.5千米。全年客运量38.65万人次,下降1.9%;全年货物运输量333.03万吨,增长2.4%。
人文
截至2024年,杨凌示范区统计各类文物点54处,其中隋文帝泰陵、古邰国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坎家底遗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三号教学楼、姜嫄遗址、白龙湾遗址等4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4年,区内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1家。
重要景点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首家AAAA级农业旅游景区。景区占地面积1300亩,由工厂化育苗馆、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馆、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馆、超级菜园、南方果树馆、盆景馆等8个现代农业技术展馆和花卉林木种子资源圃、水生植物展示区(人工湖)、创新中心等现代农业展示区组成,是集休闲、娱乐、餐饮、科普为一体的新型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基地。
杨凌农林博物院
杨凌农林博物院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内最大的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景区占地200亩,包括杨凌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中国葡萄酒博物馆(建设中)等7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树木园等多种植物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为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是国家AAA级景区,占地720亩,自2019年开始建设,已形成了阳光智慧服务中心、智慧农业展示区、高效农业产业化区、智能冷链物流区等“一心五区”的发展格局,形成了“12345”技术体系,集成1100多种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园区先后获批陕西省劳动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省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
智慧农业示范园智慧温室,一条笔直宽阔的无尘路面将温室一分为二,东侧是叶菜区,西侧是番茄区。鲜嫩翠绿的奶油生菜28天就能端上餐桌,立体化无土栽植的樱桃番茄颜色鲜艳,令人垂涎欲滴。温室里的遮阳网、保温层、环流风机、供热系统、水肥灌溉系统,都可以实现物联网自动控制,从生长到采收全程智能化操作。
隋泰陵
隋泰陵是隋王朝的创立者杨坚与独孤伽罗贞懿皇后的合葬陵,位于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东北200米处三畤原上,隔渭河与秦岭相望。两周王陵占地面积700余亩,历经1400多年风雨洗礼,园内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镌刻“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手笔,扶风知县熊家振勒石立碑。隋文帝泰陵195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号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号楼位于西农路北端台地之上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内。大楼坐落于校区中轴线南段。坐北向南,7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凹”字形,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1932年春由于右任、杨虎城等倡导,经国民政府同意,于1933年决定建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并选址张家岗,1934年4月20日奠基,1936年秋竣工。戴季陶为该校题写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并镌刻在该大楼正面。大楼东南墙角处竖有奠基碑,上书“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该建筑是当时西北最高的建筑,它见证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0多年的历史。经同济大学专家鉴定,该楼历经80多年的时间,至今没有丝毫变形。其构造非常符合力学原理,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建筑领域不可多得的工程之一。该建筑还在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楼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三号楼2008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邰国遗址
古邰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位于杨陵示范区李台乡疙瘩庙村以南,传说曾是中国农业始祖后稷—弃“教民稼穑”之地,渭河岸二级台地上,东至杜家坡遗址700米,西距法禧村500米,呈东西分布,地势平坦,由北向南为缓坡状古邰国遗址(原名疙瘩庙遗址)1957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至1989年普查后,更名为“古邰国遗址”,由杨陵区设置保护机构,划定范围,竖立保护志碑,落实文物员保护。
1986年,杨陵区对陇海铁路以南古邰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大面积多层次的古代遗迹。遗迹灰层高约3米,在未扰乱的灰层中发现有红、黑细泥陶器,夹砂灰陶器,附加堆纹和绳纹灰陶器。上层有秦汉云纹瓦当和瓦片。除灰层外,还发现许多灰坑窑址以及长达12米的居住遗址和高约4米、宽约2米的窑穴遗址等。遗址还出土有大小不同的磨制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纺轮骨锄、小铜镜、铜戈等器物。在战国时至西汉的5件陶缶、陶瓮上,发现有“邰市”“邰亭”两组印文。从以上灰土层和遗物证明,这是一处从原始氏族到秦汉时代,历时4000多年的居住遗址。
重要荣誉
2017年6月29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称号。
2019年12月19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2020年4月,该区被中共陕西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授予“2019年度平安市”荣誉称号。
2020年12月,该区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2020年12月10日,该区被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城市称号。
2021年9月,该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2020年度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先进市(区)”称号。
2025年5月,该区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
参考资料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5年发展纪实.凤凰网陕西.2025-08-13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2
杨凌概况.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5-08-12
自然地理.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5-08-12
【共赴农高区之约】杨凌、长春、晋中农高区成果风采分享.微信公众平台.2025-08-12
区域设置.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5-08-12
2024年杨凌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西省统计局.2025-08-12
2023年杨凌示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5-08-12
旅游资源.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5-08-12
信息公开指南.杨凌示范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2025-08-13
历史沿革.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5-08-12
杨陵南高铁站.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5-08-13
第18个国际档案日,一起了解“杨凌档案”.杨凌发布.2025-08-13
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认定命名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决定.中国文明网.2025-08-12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20年度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考核情况的通报.陕西省人民政府.2025-08-12
关于对67个拟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公示.生态环境部.2025-08-18
总体概况.陕西自贸区管委会.2025-08-18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中国政府网.2025-08-18
印发《杨凌示范区关于深化科技成果转化 “三项改革”若干措施》的通知.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局.2025-08-18
杨凌示范区水务局渭河杨陵段2020-2025 年采砂项目.杨凌示范区生态环境局.2025-08-12
杨凌水利慨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培训网.2025-08-12
杨凌示范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5-08-12
农科城的节水示范.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5-08-12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武文罡任职的通知.陕西省人民政府.2025-08-12
史高领.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5-08-12
科技创新.杨凌示范区管委会.2025-08-12
快来逛~,杨凌又新增一家AAA级景区!.微信公众平台.2025-08-18
古邰国遗址.陕西杨陵区人民政府.2025-08-19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关于命名第一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通知.登封市人民政府.2025-08-12
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9〕1947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5-08-12
中共陕西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表彰2019年度平安市(区)、县(市、区)和平安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的决定.陕西门户网-国际在线•陕西.2025-08-12
五部门关于同意北京市朝阳区等51个城市(区)列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8-12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命名表彰陕西省2018-2020年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的决定.陕西新闻.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