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
来源:互联网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是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南侧的一处自然景区。公园地质遗迹保护范围达150平方千米,公园东临大亚湾,西接大鹏湾,西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隔海相望,北与惠州海域相接,坐标为:北纬22°27'00"~22°36'20",东经114°26'00"~114°37'20",专属管理范围是南澳岛七娘山及其外围部分区域,占地50.8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7.8公里,被称为深圳"最后的桃花源",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

2002年起,深圳市人民政府依据地质学家长期考察的成果开始规划并向国土资源部申报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同年,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园管理处筹建办公室获批成立。2005年4月,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园管理处获批成立。同年9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成立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园以99.438分、名列第8的成绩,成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并更名为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12月26日,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开园,完成了公园全部一期工程的五大类35项建设工程和地质类展品收集工作,地质博物馆、七娘山登山道等主要游览设施建成并向公众开放。2023年,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绿美广东省生态建设示范点。此外,公园还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单位获评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包含五个地质遗迹景观区:七娘山景区、杨梅坑景区、大鹏半岛南海岸景区、王母景区、大辣甲海岛景区和一个历史人文景区、一个综合配套服务区以及一个生态环境控制区。公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空气湿润;年平均气温22°C,最冷月平均气温15.2°C,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7.9°C,年温差在12°C以上,年降雨量在2280mm左右,全年降雨量80%出现在4-9月。公园范围内的海岸地貌类型齐全,海积地貌有沙滩、沙堤、潟湖;海蚀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柱等。七娘山系位于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中南部,最高峰海拔869.7m。公园植被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热带亚热带过渡性质;具有雨林的外貌与结构,保存完好的七娘山沟谷地带森林群落终年常绿、林木稠密、层次结构复杂、组成种类丰富,据初步统计维管植物1105种,常见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约153种,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0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6种,包括黑沙椤金毛狗、毛茶、乌檀属粤紫萁等。

历史沿革

据科学考察,1.45亿年—1.35亿年前晚侏罗纪到早白垩纪,以七娘山为代表的大鹏半岛多次火山喷发作用形成了中生代火山地质遗迹,2万—1万年前形成了典型海岸地貌景观。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极其珍贵的自然遗产,从2002年起,深圳市人民政府依据地质学家长期考察的成果开始规划并向国土资源部申报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同年,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园管理处筹建办公室获批成立。2005年4月,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园管理处获批成立。同年9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成立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深圳市七娘山郊野公园以99.438分、名列第8的成绩,成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并更名为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

2013年12月26日,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开园,完成了公园全部一期工程的五大类35项建设工程和地质类展品收集工作,地质博物馆、七娘山登山道等主要游览设施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隶属于龙岗区大鹏、南澳办事处,概念为大鹏半岛地理区域,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南侧,东临大亚湾,西接大鹏湾,西与香港隔海相望,北与惠州海域相接,三面环海,交通便利;坐标为:北纬22°27'00"~22°36'20",东经114°26'00'~114°37'20"。公园地质遗迹保护范围达150平方千米,公园专属管理范围是南澳岛七娘山及其外围部分区域,占地50.8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7.8公里。

气候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空气湿润;年平均气温22°C,最冷月平均气温15.2°C,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7.9°C,年温差在12°C以上,无霜期长;年降雨量在2280mm左右,全年降雨量80%出现在4-9月,具有雨热同季特点;年太阳辐射量5.225×109J/m2;年平均风速2.7m/s,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随季节变化,5-9月常有台风光顾,2009年6月就有台风登陆,给人们生活上带来许多困难,经济上遭受不少损失;气候垂直差异大,山顶风力也较大。

地质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除有典型的古火山地层岩相剖面外,还有火山穹丘、火山锥、古火山口、火山柱(针)等古火山遗迹,以及石泡流纹岩、旋涡状流纹岩等火山岩石,是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活动演化阶段重要的地质遗迹。公园范围内的海岸地貌类型齐全,海积地貌有沙滩、沙堤、潟湖;海蚀地貌包括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柱等。

地形地貌

七娘山系雄踞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中南部,最高峰海拔869.7m。海拔800m以上是长约1000m、宽15~40m的平台。山顶诸峰都在海拔830m以上,山峰一般圆缓;周围山坡陡峭,沟谷深渊。海拔250m以上坡度大于20°,多处可见悬崖峭壁。向北峰脊逐级降低,直伸大亚湾,最低点在大亚湾仙人石附近,海拔2.2m;向东山峰此起彼伏,与大燕顶山系相连。大燕顶山系位于公园东南部,最高峰海拔796.6m,,山顶圆缓,中间有一洼地,四周陡峭。地貌类型主要是侵蚀地貌,海拔700m以上为中低山区,海拔500~700m为低山区,海拔250~500m为高丘陵区。公园内还发育低丘陵、海蚀、海积、河流地貌以及剥蚀-侵蚀地貌。

水文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内较大河流有东冲河、新大河和王母河,均流人大亚湾,属山区性河流。此外,七娘山大燕顶山区还发育多条小河流和冲沟,小河流有杨梅坑河、马料河、高排坑河、鹿嘴河直接入海,干流长度都在4km以下,而上游坡度较陡,形成瀑布跌水。主要冲沟有响水坑、七娘山溪、大鹿湖溪、山崖仔溪、黄坑等,流经火山熔岩地段有的形成十几米高的瀑布,且季节性强。

主要水库有枫木浪水库、铁扇关门水库、香车水库、长坑水库、寨头水库等,以枫木浪水库为最大,水库沿枫木浪断裂谷展布,坝高21.5m,集水面积5.75km2,总库容量为581×104m3。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流,其次是山塘、水库、溪流等地表水补给。

土壤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土壤的垂直分带较明显:海拔300m以下多为赤红土;100m以下腐殖赤红土分布较广。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截至2021年2月,大鹏半岛有鸟类230多种、植物1500多种、兽类37种、两栖动物18种、爬行纲40多种。

植物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植被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热带亚热带过渡性质;具有雨林的外貌与结构,保存完好的七娘山沟谷地带森林群落终年常绿、林木稠密、层次结构复杂、组成种类极其丰富。

按照环境特征,可将大鹏半岛常绿阔叶林分为低地常绿季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2类。按照优势种(以重要值判定)的不同,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植被可分为6种群落类型,包括榕树+假苹婆+水石梓群落、香蒲桃群落、浙江楠+木荷群落、乌榄+多花金叶树+五月茶群落、鸭脚树大头茶群和落川鄂栲+罗浮栈群落。

据初步统计维管植物1105种,常见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约153种,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0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6种,包括黑沙椤金毛狗、毛茶、乌檀属粤紫萁等;植被垂直分带现象不太显著,但是不同的平均海拔植被的分布仍有差异:海拔300m以下,热带性较强的植物种类较多;海拔300~500m林中分布较多的是亚热带种类;海拔500~700m,温带植物相继出现并局部成为优势种;海拔700m以上多为草地,河谷中则分布较多亚热带山顶上常见的种类。

景区布局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包含五个地质遗迹景观区:七娘山景区、杨梅坑景区、大鹏半岛南海岸景区、王母景区、大辣甲海岛景区和一个历史人文景区、一个综合配套服务区以及一个生态环境控制区。

重要景点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有早侏罗纪以香港菊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溪流峡谷、瀑布跌水、崩塌地质遗迹、海底珊瑚礁等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内还有被誉为"深圳八景"之首、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00年历史的大鹏所城;有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彭城村;有广东省省内少见、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有率领广大官兵打响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枪、揭开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序幕的赖恩爵将军。这些都是地质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大提高了地质公园的历史文化品位。

地质公园博物馆

地质公园博物馆是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游览设施之一,位于南澳新大七娘山穹丘(高程869米)行旅区脚下。博物馆建筑面积5410平方米,共设置序厅、地球探秘展厅、大鹏半岛展厅、矿物展厅、城市与地质环境展厅等六个展厅及临时展厅。同时还设有3D科普影院、多功能报告厅和恐龙室外展场。博物馆展示形式多样,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化展览手段:展厅内循环播放44部多媒体影片,包括“宇宙的形成”“海洋的形成”“澄江动物群”“火山爆发动态背景”和“沿海城市地质灾害”等;还特别精心制作了反映海啸灾害的3D影片和5部介绍宝玉石的幻影成像;同时复原了海蚀柱、火山喷发、宝石形成、海岸地质灾害、岩心采集等10余处景观场景,再现了世界地质公园独特的古火山地貌和海岸风光。 

七娘山登山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有新大-七娘山主峰-大雁顶-鹿嘴登山穿越、高岭-雷公打石-七娘山登山、杨梅坑河-七娘山溯溪登山、马料河-大雁顶溯溪登山、大鹿湖坑-大雁顶溯溪登山、东西涌岸线穿越等游览和科考线路。其中新大-鹿嘴线路建成具有安全设施的登山步道,沿途建有观景台、风雨亭、休避所等,也是建成的主要游览设施。

杨梅坑景区

东山(杨梅坑)片区,亦称南澳北部海岸景区,是指南澳半岛北部大亚湾与七娘山之间的海岸区域,在南澳东山社区内,是深圳市东部黄金海岸的主要组成部分。

北部海岸景区南依七娘山,北望大亚湾,其范围自东山珍珠岛、杨梅坑,延伸至深圳南澳鹿嘴山庄度假村;海岸线总长为16.5公里,面积约6.5平方千米。其海岸为沙滩、岩滩和岩岸,有桔钓沙、长沙头、鹿嘴等较大的优质沙滩。分布有东山村、大碓村、荔枝山村、杨梅坑村等村落,七娘山北麓横头岭山中有高岭古村,形成了东山村落群。东山村面临大亚湾龙旗湾,杨梅坑靠山面海临溪。北部海岸交通条件较好,加之地势相对平坦,是南澳岛除城镇中心区外开发程度最大的区域,也是南澳主要的游客集散地之一。由观赏植物护持的景观道从新大到鹿嘴贯穿全境,已建成的有东山珍珠岛、七星湾游艇会、海上运动基地、浪骑游艇会、航海学校、深圳水务培训中心等酒店和休闲度假区,桔钓沙宝能白金级酒店在建。

北部海岸游客活动有游泳、骑自行车、潜水、垂钓、烧烤、婚纱摄影、帆船、游艇、快艇渔船海上观光,以及赴三门岛游玩等。七星湾游艇会可提供帆船和小型游艇服务,浪骑为高端游艇和赛艇。有潜水俱乐部服务点7处。大约有40多家婚纱摄影公司在杨梅坑沙滩、鹿嘴湾和深圳南澳鹿嘴山庄度假村从事经营活动。在东山珍珠岛有珍珠商场,是大鹏新区主要旅游购物点之一。

主要景点有桔钓沙、杨梅坑、海上运动基地、东山码头、鹿嘴等。

海石奇观景观区

海石奇观景区位于国家地质公园南部,总面积约17.39平方千米,沿海山势陡峻,山脊狭窄,基岩裸露,多悬崖峭壁,近邻海滨,山坡陡然入海,是地质公园另一核心景区。景区内的海岸地貌是最为典型的里亚式海岸地貌类型,海岸类型多岬角、港湾,风光秀丽。景区内海岸地貌类型齐全,几乎覆盖了现今已知海蚀地貌的所有类型: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海蚀穴等侵蚀海岸地貌类型齐全,同时巨砾滩、砾滩、沙滩以及潟湖沙坝等海积地貌也极具代表性。

古生物化石景区

古生物化石景区位于南澳街道水头沙社区,总面积约0.61平方千米。主要景观资源为植物化石。这里是早侏罗世化石埋藏地,在灰黑色的泥质粉砂岩中保存了大量的蕨类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鉴定为本内苏铁目。本内苏铁木亦被称为“中生代被子植物门”,是已灭绝而在中生代分布很广的一类植物。本次发现的深圳本内苏铁是赋存在早侏罗世金鸡组,与其伴生的植物也比较丰富。在化石点的发现可以为广东省中生代早侏罗世的植物化石组合面貌及其所反映的古环境、古气候及古生态等科学问题提供有力的依据。

枫木断层景区

枫木断层景区位于枫木浪水库外围,总面积约0.73平方千米,主要包含枫木浪水库、枫木浪断裂带及蛇引峡谷等景观地质资源,该景区主要特色为地质断裂景观。由于枫木浪水库为园区内最大水库,是一级水源保护地,现予以保护,限制开发,禁止游人入内。

鹿嘴观潮景区

鹿嘴观潮景区位于公园东南部,总面积约10.74平方千米,包括大雁顶古火山地质遗迹和鹿咀海岸地质景观2个主景点,是古火山地质遗迹与海岸地质景观共存的集中体现。

穹丘行旅区

穹丘行旅区位于七娘山西北部,总面积约10.46平方千米,包括三个主景区:七娘山主峰地质景观点、七娘山溪地质景观点和中国地质博物馆

开发与保护

景区保护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围绕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自然资源,组织编写科普课程方案,开发包含岩石、土壤、地质地貌、生态系统等15个主题的配套自然教育课本,受众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体。建设面积为118平方米的“福特猛禽展”,以动物仿真模型为主,结合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再现各类猛禽的生活场景。推动示范点自然资源多样性提升,完成金毛狗小叶紫檀仙湖苏铁水蕨等珍稀特色植物的回归种植工作。完成园区溯溪科普径延长线的优化改造工作,遴选了兰科小生境、禾雀台、鸟类科普点、珍稀保护植物点及沟谷生境等多处自然教育研习点。严守生态红线,加强重点区域的巡护,劝阻并清除多起园区违法搭建,实现全年“零违建”“零毁林”“零事故”。

根据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分布及其价值特征,对地质遗迹实行三级保护,其中一级保护区面积6.07平方千米,二级保护区面积10.08平方千米,三级保护区面积2.8平方千米,除此之外的区域设为外围保护区。

旅游开发

据统计,2014年新区累计接待游客总量达980万人次,远超过规划2020年旅游规模的800万人次,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每天有3万-4万辆车进入世界地质公园景区,远超过2014年交通资源的承载极限,交通拥堵状况也日益严重,而且景区及周边仅能容纳10000辆车,难以满足公园旅游的需要。截至2014年,大鹏新区内总共有三星级酒店126家,床位2370张,区内并没有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景区餐饮和相关服务多数为个体经营摊位,谈不上规模和档次,而且条件简陋,很多餐馆是临时建筑,停留在大排档的水平。在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中,公园不能提供相应的导游服务、团队讲座和现场解说服务,且在公园周边重要城镇的公共场所、交通站点等地,地质公园的标志、简介和指引的标志并不明显或者没有,地质公园解说系统需要完善。

景区荣誉

2023年,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绿美广东省生态建设示范点。此外,公园还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单位获评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

相关事件

2025年8月10日下午1点30分,来自贵州省的男子蔡磊独自进入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登山,大约下午4点30分到达望郎归山顶,并给女友发送了风景照片和视频,此后失去联系。家属报警后,警察调取的监控显示,在8月10日下午6点15分,一个疑似蔡磊的身影出现在公园的海边。他失联时身穿浅色长袖带帽外套、黑色长裤、白色鞋子,并背着一个黑色双肩包。同年10月21日,从蔡磊哥哥处了解到,经过警方进行脱氧核糖核酸比对,确认此前在10月18日在大鹏山上发现的遗体是其弟弟蔡磊。遗体已经火化,带回贵州省老家安葬。

参考资料 >

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大鹏新区人民政府.2025-10-23

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5-10-23

旅游资源.深圳史志网.2025-10-23

你想要的全都有!“我在大鹏遇见你”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发布.深圳新闻网.2025-10-23

东山(杨梅坑)片区.大鹏新区人民政府.2025-10-23

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景区介绍.本地宝.2025-10-23

深圳大鹏半岛游玩攻略.新浪看点.2025-10-23

27岁小伙在深圳登山失联,家属:遗体已经DNA结果确认.极目新闻.2025-10-23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