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肯尼迪”号航母(USS John F. Kennedy,舷号:CV-67)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命名,为小鹰级航母的第4艘,也是美国建造的最后一艘常规动力航母。
“约翰·肯尼迪”号航母标准排水量为60728吨,满载排水82655吨;舰体全长318.8米,宽度39.6米,最大吃水11.5米,飞行甲板长323.6米,最大宽度76.8米;动力系统采用8座蒸汽锅炉和4台蒸汽轮机,4轴驱动,最大功率28万轴马力,最大航速34节。“约翰·肯尼迪”号航母于1964年10月22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开始建造,1967年5月27日下水,1968年9月7日加入美国大西洋舰队服役。20世纪70年代初期,其编号改为CV-67。1991年1月16日,“肯尼迪号投入海湾战争,共向伊拉克的军事目标发起114次攻击,出动飞机2895架次,飞行1.1263万小时,投入1587吨炸弹。此外,该舰还参加了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并于1990年9月14日至1991年3月12日连续6个月部署在波斯湾,是参加海湾战争时间最长的美国航母。1993年至1995年9月它进行了延长服役期改装,之后转入海军后备队,担任训练航母,2000年又回到美国大西洋舰队转为现役航母。2004年12月23日,“肯尼迪”号结束了最后一次海外部署返回母港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海外部署。2007年9月正式退出现役。2021年10月,“约翰·肯尼迪”号以1美分的价格售出给国际拆船有限公司。2025年1月16日,“约翰·肯尼迪”号从美国海军退役舰艇维护设施出发,前往位于得克萨斯州布朗斯维尔的国际拆船有限公司进行拆解,其残骸会作为废品出售。
“小鹰”航空母舰由“福莱斯特”级脱胎换骨而来,是美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该级航空母舰的性能虽不及核动力航空母舰,但也不失为美海军航空母舰中的骨干力量。在39年的服役生涯中,“肯尼迪”号先后多次赴海外部署,并因表现出色而荣获4枚“三军远征奖章”、5枚“三军服役奖章”,4次获得美海军“立功单位奖”、9次获“作战效能奖”、1次获得“海军集体嘉奖”和1次获得“西南亚洲服役奖”。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适应喷气式飞机的发展,美国人按“超级航空母舰”的概念设计建造了“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该级舰服役后,一些因设计建造而导致的缺点日渐显露。于是,美国海军从1956年开始建造的第5艘进行改型设计因其改变较大,故命名为“小鹰”级,共建4艘。
生产历程
1964年4月30日,“约翰·肯尼迪”号航母发出订单。1964年11月22日,“约翰·肯尼迪”号航母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开工建造。1967年5月27日,“约翰·约翰·肯尼迪”号航母由肯尼迪9岁的女儿卡罗莱娜主持剪彩后正式下水。1968年9月7日“约翰·肯尼迪”号航母投入服役。
升级改造
作为美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军舰,为保持良好的状态,“小鹰”级与美国海军其他航母一样,每隔一两年便要进行一次现代化维修,每次维修大约3个月左右时间。大修和改装依设备和技术发展情况而定。该级舰大多4次接受较大规模的大修和改装。其中第2次改装于70年代初开始,改装的主要内容是加装反潜战装备,同时配备S-3A“海赋”反潜机和SH-3海王直升机“海王”反潜直升机,使该级舰成为兼有攻击能力和反潜能力的多用途航空母舰。第3次改装于70年代后期开始,主要包括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海麻雀”导弹取代“小猎犬"导弹,加装“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近防航空武器系统,更换远程雷达,改进了海上补给能力,并对舰上机械设备进行了大修。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改装工程是自1987年11月开始的“延长服役期改装计划”,这次改装不仅更换了某些重要的设备,而且舰体都要加强,使之可延长15年使用期。这次改装特别加装了抗导弹攻击的弹库保护系统。
基本设计
舰体设计
“小鹰”级航空母舰沿袭了“福莱斯特”级航母的部分舰型特点,采用封闭式舰首,微凸式方尾,舰体从舰底至飞行甲板形成整体式的箱型结构,加强了舰体强度。各要室部位均有装甲防护。在甲板舷边升降机中,有3部留在右舷,其中有两部布置在上层建筑的前方,1部设在上层建筑的后方。这恰好与“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的布置相反,可使轴向跑道的两个弹射器工作速度更快。“小鹰”级航空母舰左舷的一部升降机安装在斜跑道后面,这种改变大大改善了舰上的飞行作业,使美国海军首次在航空母舰上实现了弹射、着舰、进出机库同时作业。后来,这种布局被美国海军其后所有航母所采用。并且甲板面积增大,升降机加大,岛式上层建筑后移。岛式上层建筑后部增设了一根格式桅杆,上面装有测高雷达。同时,该级舰取消了前后两侧8门127毫米火炮,代之尾部两侧舷台的双联装“小猎犬”导弹发射系统(后来由“海麻雀”导弹系统所替代),每个导弹发射系统均配有40枚导弹,提高了航空母舰的远程防空能力。
“约翰·肯尼迪”号航母为了防止烟灰落在飞行甲板上腐蚀天线,其烟囱向右舷明显倾斜。“小鹰”级航空母共有1500个舱室,从舰底至飞行甲板有10层,舰桥为7层,共17层。最下面几层是燃料、淡水、武器弹药舱和轮机舱;第5、6层是水兵住舱、行政办公室、食品库和餐厅;第7、8层是觑载机维修间、维修人员和雷达操纵人员的住舱;第9、10层是机库、战斗值班室和飞行员餐厅。而10层以上为上层建筑(即甲板以上突出的部分),由下而上分别为消防、医务、导弹、电梯人员住舱,工具、通讯及电气材料库,军官住舱,司令部及舰长参谋人员、新闻人员工作室和休息室。
动力系统
“约翰·肯尼迪”号航母是美海军最后一艘常规动力航母,“约翰·肯尼迪”号航母标准排水量为60728吨,满载排水82655吨;舰体全长318.8米,宽度39.6米,最大吃水11.5米,飞行甲板长323.6米,最大宽度76.8米;动力系统采用8座蒸汽锅炉和4台蒸汽轮机,4轴驱动,最大功率28万轴马力,最大航速34节。
武器系统
“约翰·肯尼迪”号航母贮燃油7800吨、航空汽油5882吨、航空弹药1600吨;装备3座M29八联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AIM-7麻雀导弹”舰空导弹发射装置,系半主动雷达寻的方式,马赫为2∙5,射程为14∙6公里,战斗部重量为39公斤;3座MK15“火神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6管20毫米舰炮,每分钟3000发,射程1∙5公里。
弹射系统
“小鹰”级航母拥有4部飞机升降机和4座蒸汽弹射器,每隔30秒即可弹射1架舰载机升空作战。
舰电系统
“小鹰”级航母配备AN/SPS-48E、AN/SPS-49(V)5、AN/SPS-67(V)、MK23TAS搜索雷达各1部,AN/SPN-41、AN/SPN-43、AN/SPN-44引导雷达各1部,AN/SPN-46引导雷达2部,AN/SPN-64(V)9对海搜索/导航雷达1部,MK95火控雷达6部,MK91导弹发射火控系统3部,AN/WLR-3雷达告警系统、AN/WLR-11瞬时测频接收机、AN/SLQ-29组合式电子战系统、AN/SLQ-36“水精”鱼雷防御系统各1部,MK36舰载箔条/红外干扰SLQ-17发射系统4部。另外,还装有:AN/SSQ-82、AN/SRR-1、AN/WSC-3(UHF)、AN/WSC-6(SFH)、AN/USC-38(EHF)卫星通信系统,4A号、11号、14号、16号数据链,以及AN/URN-25“塔康”导航系统。
舰载战机
“约翰·肯尼迪”号航母载有一个舰载机联队,典型配置包括:20架F-14D“雄猫”战斗机,36架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4架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4架E-2C“鹰眼”预警机,6架S-3B“北欧海盗”反潜机,2架ES-3A“海盗”电子侦察机,4架SH-60F“海鹰”反潜直升机,2架MH-53直升机60H“黑鹰”救援直升机。
性能参数
服役情况
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为与苏联争夺地中海的霸权,决定在地中海部署航母,以强化美在该地区的战略威慑态势。1969年4月,“肯尼迪”号首次被部署至地中海,成功干预了叙利亚和约旦的武装冲突,从此威慑地中海。至1979年2月,它曾先后6次被派往地中海部署,干预黎巴嫩内战、希腊和土耳其的武装冲突等突发事件。
20世纪80年代
1983年12月,“肯尼迪”号在地中海执行第12次海外部署期间正逢黎巴嫩局势紧张,美驻贝鲁特陆战队总部大楼被炸。美以“爆炸事件与驻黎巴嫩境内叙利亚、利比亚和伊朗部队以及左派穆斯林武装有关”为由对黎境内目标实施军事打击。“肯尼迪”号上的2架F-14战斗机在地中海南部例行巡逻时,与利比亚的2架米格-23战斗机相遇。当时正值美国和利比亚交恶时期,F-14飞机对米格-23飞机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击,并将其全部击落。冷战后讨伐伊拉克、阿富汗的急先锋。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中东地区由于领土争端、宗教矛盾和恐怖活动而再次进入危机多发期,“肯尼迪”号在该地区的活动也空前频繁。1990年9月,美国发起了对伊拉克的“沙漠盾牌”行动,“肯尼迪”号担任美国军队红海战斗部队的旗舰并参加了作战;1991年1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了对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肯尼迪”号参战并出动舰载机2900架次,实施空袭行动114次,投掷弹药159万千克,创下了其服役以来海外作战投弹量的最高记录。2001年10月,美军发动阿富汗战争,“约翰·肯尼迪”号航母参加了对阿富汗的空袭。此次参战,”肯尼迪”号共出动舰载机2599架次,投掷弹药2.9万千克。2004年,“肯尼迪”号参加了“持久自由”行动,共出动舰载机8296架次,飞行21824小时。这是“肯尼迪”号退役前参加的最后一次海外作战。
1979年,“肯尼迪”号首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检修,后又于1993年开始进行了为期2年的全面大修。此后,由于舰上装备老化过快,它于1995年9月被移交海军预备役部队,成为训练航母。
21世纪初
2000年重返美国大西洋舰队服役后,“肯尼迪”号又被检查出存在严重的机械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有2座飞机弹射器和飞机升降机无法正常工作,2个锅炉停止工作,推进系统和飞行甲板上的消防设施也存在严重的问题——舰长和多名高层管理人员因此被停职和解职。2003年1月,美海军开始对“肯尼迪”号进行一个延寿检修项目,以便将“肯尼迪”号服役期限延长至2018年。第一阶段于当年8月份完成,耗资2亿美元,主要是对蒸气系统、下水道系统、电子系统、管道系统、油箱、锅炉、升降机、空调系统进行检修。第二阶段检修工作原计划于2005年进行,预计耗资3亿美元,但美海军于2005年4月1日突然宣布,由于经费紧张、装备严重老化、以及海军航母使用方式的变化等因素,决定取消原来的15个月大修的计划,把节省下的经费用于其它舰艇的维修改造。此计划一经宣布,便遭到了美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前海军部长华纳和“肯尼迪”号母港所在地佛罗里达州参议员的反对。他们认为,美国应该继续保持12艘航母的作战力量,并在日本至少长期部署1艘航母,以随时回应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可能发生的危机。为此,美参众两院专门进行了辩论并通过了2006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和《军事拨款法案》,要求美海军让“肯尼迪”号继续服役。
退役与拆解
2004年12月23日,“肯尼迪”号结束了最后一次海外部署返回母港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海外部署,航母上的部分舰载机已撤离,仅保留少量飞机供海军飞行员进行航母资格论证使用。2005年11月,美海军宣布,日本已经同意部署一艘美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以取代退役的小鹰号航空母舰。至此,关于“前尼迪”号退役的争论才宣告结束。2006年秋,美国防部和国会分别批准了美海军的计划,准许“肯尼迪”号在2007年3月停止使用,同年9月正式退出现役。
2021年10月,“约翰·肯尼迪”号和小鹰级首舰“小鹰”号被以每艘1美分的价格售出给国际拆船有限公司。2025年1月16日,美国小鹰级航母二号舰“约翰·肯尼迪”号当天从美国海军退役舰艇维护设施出发,前往位于得克萨斯州布朗斯维尔的国际拆船有限公司进行拆解,其残骸则会作为废品出售。
获得荣誉
在39年的服役生涯中,“肯尼迪”号先后多次赴海外部署,并因表现出色而荣获4枚“三军远征奖章”、5枚“三军服役奖章”,4次获得美海军“立功单位奖”、9次获“作战效能奖”、1次获得“海军集体嘉奖”和1次获得“西南亚洲服役奖”。
文化理念
舰徽
“肯尼迪”号是美海军首艘以美国第35任总统的名字命名的航母,被军界昵称为“大块头约翰”,舰上的许多东西都因此与约翰·肯尼迪联系在一起。比如,航母上的舰徽是以肯尼迪家族的盾形章为基础设计的,并配以一些古老和现代的图形符号,象征着传统的稳重和改革的进步。稳重和进步不仅是肯尼迪总统执政期间所有政策的特点,同时也是“肯尼迪”号遂行作战任务时所遵循的原则;舰徽上的三个金色头盔,代表着英文单词“Kennedy”在苏格兰盖尔语中的原词;三叶草代表着好运、肯尼迪总统的爱尔兰血统、美国与爱尔兰的联系;盾形章环绕的星星,象征着“准备就绪”的最佳状态,这也是约翰·肯尼迪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舰铭
“约翰·肯尼迪”号航母的舰铭是“但求给予,不求索取”。这条舰训脱胎于肯尼迪总统在一次演讲中说过的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它已成为舰员为之骄傲的“肯尼迪”精神。
总体评价
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命名的CV67号航空母舰自1968年服役以来,立下无数战功。肯尼迪总统在竞选时有一句震撼美国人民的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自己为国家做了些什么!”而以他命名的这艘美国海军的大型多用途航空舰,却成了践行他为美利坚合众国利益而东奔西走的模范执行者。“肯尼迪”号诞生于美苏冷战高峰时期,一入役就被推上了美苏激烈对抗的最前沿,参加了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格林纳达战争以及与柬埔寨、利比亚伊朗等国的海上对抗,为美国最终压跨苏联、取得冷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已过而立之年的“约翰·肯尼迪”号航母又马不停蹄地为美利坚独霸世界而奔波于全球各大洋上,哪里有地区冲突、有局部战争,哪里就有“肯尼迪”号那日渐衰老的身影——它不畏艰险地参加了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彻底推翻萨达姆政权、消灭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围剿“基地"组织再立“新功”。可以说,肯尼迪”号航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为"山姆大叔”打天下的无私“奉献者”。(《海洋世界》期刊评)
“小鹰”航空母舰由“福莱斯特”级脱胎换骨而来,是美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该级航空母舰的性能虽不及核动力航空母舰,但也不失为美海军航空母舰中的骨干力量。(《科普中国》评)
相关事件
1975年6月20日,在诺福克海域,正准备出发执行第五次海外部署任务的“肯尼迪”号上,一名水手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多处着火,幸亏火势不大,受损轻微。
1975年8月5日,一架F-14战斗机“雄猫”战斗机在“肯尼迪”号上降落时,因未挂上拦阻索而重重地摔在甲板上,飞机严重受损。
1975年11月22日,在意大利西西里港以东约70海里水域,正在进行夜间航空兵演练的“肯尼迪”号因海况恶劣而与参演的“贝尔纳普”号(CG26)导弹巡洋舰猛烈相撞,变形严重的航母飞行甲板又与巡洋舰的上层建筑相触碰,立即引起大火。当时,两艘战舰上均载有核武器,形势极为紧张,航母现队司令立即向美国五角大楼发出紧急通报,称“贝尔纳普”号上的核武器极有可能因大火而爆炸。与此同时,多艘舰只驶近“贝尔纳普”号帮其救火,一个小时后,火势渐被控制,参与救火的美国驱逐舰“克劳德·里基茨”分向舰队司令部报告说“贝尔纳普”号上未出现核辐射,危机遂得以解除。在这次事故中,“贝尔纳普”号巡洋舰上有6人丧生,设施以及舰体受损严重,不得已被拖回美国国内进行大修,大修持续了四年之久;而“肯尼迪”号因火势不大且控制及时,受损轻微,很快又投入正常巡航活动。
1976年3月,止在执行“1976年北大西洋巡航任务的“肯尼迪”号上,一架F-14“雄猫”战斗机在弹射过程中因减速装置闭锁故障而引发大火,飞机坠落在战舰正前方的水中,两名飞行员落水后被救回舰上,飞机本身则沉入大海。
1976年9月11日,在苏格兰以北海域,正在北海执行空中演习任务的“肯尼迪”号上,第32飞行中队的一架F-14战斗机“雄猫”战斗机因操作失误而滑出飞行甲板坠入水中。几天后,在苏格兰斯卡帕弗洛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75.海里水域美国驱逐舰“博得伦”号(DD881)在一次夜航加油后突然发生导向失控,一头撞在正在附近游戈的“肯尼迪”号上,结果其水上舷侧部分严重毁坏,致6名舰员受伤;事后,“博得伦”号紧急驶往英国普利茅斯接受修理,但修理后仍无法正常执行任务,于1977年2月退出现役。
1977年5月,“肯尼迪”号正在大西洋某海域航行时,一架待起飞的F-14战斗机战机突然滑出弹射器,飞行员紧急按下左侧制动器,终使飞机停在飞行甲板边沿,此举虽避免了人员伤亡,但飞机却遭严重损坏。
1977年6月,在意大利西西里海域,“肯尼迪”号的前锚具与锚链突然断开,舰体前部受损,闻讯赶来的救捞船捞出了锚具,但锚链却沉入了海底。
1979年2月,“肯尼迪”号离开第八航母战斗群从黎巴嫩外海启程回到美国,不久即开始接受为期近一年的大修。当年4月9日,在诺福克船厂,有人在大修中的“肯尼迪”上五次纵火,致1名船厂工人丧生,另外34名工人受伤。
1989年8月22日,在停泊于埃弗格莱兹港的“肯尼迪”号上,载有数十名参观者游览航母的一台飞机升降机因意外故障而倾翻,20名游客严重受伤。
1989年10月6日,在诺福克外海,“肯尼迪”号正在进行例行训练过程中,一架F-14喷气机突然撞在舰上的防火格栅上,飞机立即起火并裁入海中,两名飞行员弹射出舱,侥幸逃生。
1989年10月下旬,在北大西洋海域,一架F-14战斗机在往“肯尼迪”号降落时,因过于接近舰岛而削掉了另两架已停在甲板上的F-14战机的机头整流罩,白身翼尖部分也被撞下一大块,最后冲出斜角飞行甲板落入海中,所幸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仅仅一天后,“肯尼迪”号上的一架S-3反潜机右侧发动机在起飞时突然爆炸,机组人员中有2人紧急弹射出舱,2人随飞机直接落入水中,结果,弹射出舱的2人中有1人获救,而入水的2人则全部丧生。
参考资料 >
核航母新锐“肯尼迪”再现江湖.科学网.2025-07-30
“小鹰”级航空母舰:美国常规动力航母系列的终结者.科普中国网.2025-07-30
美媒:美国“约翰·肯尼迪”号航母将被拆解,此前以1美分价格卖给拆船公司.环球网.2025-07-30
售价1美分的航母,将被拆解.光明网.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