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士官学校(Imperial Japanese Army Academy,简称“陆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陆军培养初级军官的一所高等院校,该校创建于东京。它是日本近代军事史上与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并立的军事教育机构。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学校”,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这所学校改名为“陆军士官学校”,首任校长为曾我祐准。1875年,第1期学员入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下设步、骑、炮、工4个专业,至1887年共招收11期,培养军官1285名。1878年6月,陆军士官学校迁至东京谷台。1889年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士官候补生制度,招生对象改为高中毕业生。1896年增设后勤专业。1898年,学校转属教育总监领导。1920年,该校分设预科和本科后,学制为3年10个月。1937年分设预科和本科分校。本科分校迁往神奈川县相模原市。1941年增设航空分校。预科分校迁往埼玉县朝霞。陆军士官学校至1945年日本战败后被取缔,共招生72期,培养军官38000余人,其中包括东条英机、松井石根、山田乙三、梅津美治郎等甲级战犯。该校曾培养了阎锡山、何应钦、蒋百里、蔡锷、李烈钧等众多中国近代名人。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育分为训育、学科和术科,采用半日理论、半日实践的教学模式,训育贯穿整个陆军士官学校教育之中,使学员随时随地接受军事实践和军队精神教育。课程设置有战术学、战争史、编制学、武器学、射击学、航空学、工程学、交通学、绘图学、马学、卫生学、教育学、军队教育、一般教育、外国语等。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陆军士官学校通过缩短学制、扩招等方式为日本军队输送军官。
历史沿革
创建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中,军事改革是日本向近代国家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1868年,时任兵库县知事的伊藤博文提出将文武大权归还天皇氏,把各地征讨幕府的军队改变为常备军,并以此为国家军队基础的建议。1869年1月,明治政府实行“版籍奉还”政策,即令各地大名向天皇交还领地,以实现中央集权统治,中央政府若要实际控制诸藩就必须迅速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直接隶属于天皇的军队。长州藩士大村益次郎建议将长州奇兵队的组织方式引进中央,以征兵制的形式组建军队,对应征者不问出身来历,平等对待,并按西洋方式训练。明治元年(1868)八月,大村益次郎在平安京设立了兵学校。
1869年6月,军事改革派大村益次郎在御前会议上提出创立御亲兵(即天皇氏军队)的设想,倡导国民征兵制度。7月,天皇正式颁诏设立兵部省。9月27日,明治天皇与集议院(相当于临时议会)议员围绕陆海军进行政策讨论,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创设陆海军学校,培养新型人才。同年,京都兵学校迁至大阪,改称兵学寮,招收青年军官,成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前身。
发展历程
1870年,明治政府开始推行军制改革。在大村益次郎的后继者山县有朋等人的倡导下,明治政府决定将各藩军队进行统一改编,陆军仿效法国军制海军仿效英式军制。1871年,将兵学寮迁往东京,称东京兵学寮。1872年,日本兵部省改为各自独立的陆军省与海军省。从1873年开始,明治政府随着征兵制的确立及国家军队体制的日渐成熟,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幼年学校、陆军户山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培养下级军官的学校分别从兵学寮中独立。
1874年10月,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正式成立,隶属于陆军省。
1875年,第1期学员入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下设步、骑、炮、工4个专业,至1887年共招收11期,培养军官1285名。
1878年6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迁至东京谷台。明治天皇亲临开校式,并发表敕谕说。
1889年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士官候补生制度,招生对象改为高中毕业生。1896年增设后勤专业。1898年,日本陆军设立教育总监部,学校转属教育总监领导。
1901年起,根据清政府与日本政府达成的协议,在陆军士官学校设立中华队,培养中国留学生。
1920年,该校分设预科和本科,原东京陆军中央幼年学校改名为陆军士官学校预科,陆军士官学校变成陆军士官学校本科。学制为3年10个月。设有步、骑、炮、工、后勤等专业。预科两年,本科1年10个月,中间需在部队服役半年。1924年增设航空专业。
1937年,预科和本科分别成立分校,本科分校迁往神奈川县相模原市。1941年,增设航空分校,预科分校迁往埼玉县朝霞。为提高军官的合成军队指挥能力,学员入学后不再分专业,进行各兵种专业课程兼顾的综合训练。1945年日本投降后,陆军士官学校被撤销。
办学条件
院系情况
1875年,第1期学员入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下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个专业。1889年,该校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士官候补生制度,招生对象改为高中毕业生。1896年增设后勤专业。1920年,分设预科和本科。1924年增设航空专业。
师资
1870年,山县等人促使政府将陆军统一改为法式军制。其后创立的陆军士官学校等皆聘请法籍教官普及法式战术。1883年,陆军卿大山岩率领桂太郎、陆军大学副干事小坂干寻等人赴欧洲进行军事考察。途中,对德国军制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后大山岩决定转向与德方接洽,为陆军诸学校招聘德国教官。
教学建设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育分为训育、学科和术科。训育贯穿整个陆军士官学校教育之中,使学员随时随地接受军事实践和军队精神教育。训育或由负责学员日常生活的教官担任,或由训育中队(各兵科学员在校期间被分配到不同中队实际体验军队生活,使其逐渐被军队同化)担任,除了对学科和术科教授内容进行补充,同时也在实践中培养学员作为初级士官的实际教导、指挥小部队作战的能力。学科教育包括军事学和普通学其中军事学教授各兵科尉官必要的基础军事知识,并培养其将来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普通学则教授将校应掌握的一般常识。军事学和普通学的具体科目、教学内容及要求如下:
陆军士官学校课程设置有:战术学、战争史、编制学、武器学、射击学、航空学、工程学、交通学、绘图学、马学、卫生学、教育学、军队教育、一般教育、外国语等。
学科建设
日本士官学校的学科建设:其一,学制不同,分科培养。步兵科、骑兵科学制为三年,炮兵科、工兵科学制为四年,毕业即授与少尉军衔。前两年四种科目的学习内容基本相同,但从第三年开始,根据科目不同,课程设置有了明显的差异,即增加了本学科的相关内容,突出了各科目的特色。两年的相同基础课程学习,一年或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从而使得“士官学校”培养出的基层军官,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特长突出,便于战时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之间的协同作战,推而广之,在此军事理论指导下的整个日本陆军浑然一体,既能单兵种作战,更能多兵种集团攻击,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其二,注重军事理论学习,强调实战能力培养。步兵科、骑兵科在三年的军校学习中,所学军事理论课程为31门,属于实战能力培养的课程则多达163门,超过理论课程5倍以上。在此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由“士官学校”培养出的日本下级军官,既具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素养,更具备丰富的贴近实战条件下的战场指挥能力,一个合格的士官生只要稍加锻炼,就能成为一个在战场上独挡一面的优秀军官。其三,全新的近代化培养模式。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四科,代表了19世纪70年代世界陆军军事理论的最高水准,从而使得日本陆军成为一支兵种齐全,优势互补,能够协同作战的武装力量。数学、化学、理学、外语、建筑学、地理图学等课程的设置,标志着日本陆军完全按照近代西方的(此时主要是法国)军事理论创建军队、锻造军队。
陆军士官学校注重军人精神教育是教育的一大特点。评价学员是否合格时比起学识技能军人精神更加重要。所谓军人精神教育包括:培养作战时临机应变的能力、鼓舞精神、陶冶军人的节操等,但实际上最核心的内容是培养忠君爱国思想。这种精神教育贯穿陆军士官学校教育的始终。
陆军士官学校教育的重点是以战斗为基础的军事教育。学员除了在校内学习各类军事技能,还于在校期间被分配到陆军各中队,以便更快地对所学技能加以实践并习惯军队、军人生活。另外,贯穿军事教育的一条主要原则是:战斗的关键在于容许适度的独断专行使攻击精神发挥到极致,同时也要求统一指挥,尽全力求成功。这种允许“适度的独断专行”的教育理念,后来成为日本陆军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不断挑起事端、制造事变的一大原因。
招生制度
士官学生的来源,主要是来自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士官学校预科。战时学生人数多了,采取考试制度,由高中毕业生或大学预科中录取,然后进入士官学校预科,预科毕业后,再分配到部队三个月的实务教育(队附勤务),从上等兵开始到下士官,然后进入士官学校本科。
学生数量
至1945年日本战败后被取缔,陆军士官学校共招生72期,培养军官38000余人。其中,自1889年实行士官候补生制度后至1945年,共招收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
校园文化
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规定陆军士官学校招收陆军各兵种士官候补生,对其进行初级军官所必需的军事教育。其教育纲领如下:将校为军队之骨干,军人精神和军纪之根本,国家精神之支柱,因此本校奉圣谕在下列要领基础上实施教育:(一)彻底教育学员国体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本义,培养尊皇爱国之心。(二)锻炼坚定的军人精神、贯彻严肃的军纪陶冶高洁的品性。(三)锻炼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顽强的意志。(四)教授士官候补生初级士官所必要之学识并培养其日后能够独立自主学习的素养。
校园环境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坐落于日本东京西郊外60华里的相模川平原。分南北两个大院,北院较大,四周长约有3华里,南院较小,四周长约有2华里。北院的东侧靠山。西边20华里处,有厚木市,远处30华里左右是一座高耸云端的大山。每逢春天,樱花盛开,大山脚下披上一层粉白的轻纱。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院内西侧设有游泳池,游泳和船运演习在院内。汽车、摩托车、小型坦克等的驾驶演习,一般也都在院内。连着校院的北门,就是相模的练兵场,占地面积很大,有各种自然地形,适合陆军演习。
陆军行政隶士官学校属于神奈川县,从东京坐小田原电车到相模台下车,30分钟可到士官学校。这个学校是士官学校的本科,是后建的,原来的士官学校,是在东京市内,当时是士官学校预科,“九·一八”侵华战争之前,预科本科都在这里。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中期,校舍移到了相模川平原。全校除大礼堂是水泥结构外,整个校舍全是木结构的。大礼堂可容3千多人。
行政管理
校友情况
日本学生
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的甲级战犯有:东条英机、松井石根、山田乙三、梅津美治郎等。
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日本元帅有:上原勇作、久迩宫邦彦王、梨本宫守正王、寺内寿一、畑俊六、杉山元等。大将:大迫尚道、井口省吾、大谷喜久藏、内山小二郎、秋山好古、仁田原重行、明石元二郎、铃木孝雄、阿部信行、真崎甚三郎、本庄繁、松井石根、荒木贞夫、林仙之、小矶国昭等。中将:石本新六、大岛健一、谷寿夫、二宫治重、香椎浩平、秦真次、柳川平助、乡田兼安、稻垣孝照等;少将:今井武夫、田村义富、泷原三郎、古贺彻治、二宫久二等;大佐:梅沢银造等;中校:竹下正彦、石川秀江、山口英治等。
中国学生
据《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名录》记载,从1898年第一批留日士官生赴日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计有29期,1600余人。其中,从第1期生到第9期生入学人数是643人,毕业人数是597人;第10期到17期人学人数是140人,毕业人数是136人;第18期到第23期人学人数是831,毕业人数466人;第24期至30期人学人数是人141人,毕业人数是100人。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从开始招收中国官派留学生起至1931年前后,共招录了22期学生,每期学制时间为一年。1901年,陆军士官学校设立中华队。中华队第一期学生于1901年12月1日入学,有张绍曾、蒋雁行、王廷桢、陆锦、吴禄贞、唐在礼等。中华队第二期于1902年12月1日入学,有哈汉章、爱新觉罗·良弼、蓝天蔚等。中华队第三期于1903年12月1日入学,除蒋百里外,还有蔡尊簋(浙江人,骑兵科)、蔡锷(湖南人,骑兵科)、张孝准等几位。很多的中国军政界要员也先后在此校就学。如:孙传芳、阎锡山、何应钦等。
参考资料 >
陸軍(昭和15年)相武台の「陸軍士官学校」(神奈川県座間.日本档案馆.2025-08-07
りくぐん‐しかんがっこう〔‐シクワンガクカウ〕【陸軍士官学校】.kotobank.2025-08-09
日媒: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甲午战争应急.中国新闻网.2025-08-06
我记忆中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微信公众号-洮南政务.2025-08-06
旧日本军校如何让学生走向战争道路.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8-07
张礼恒:甲午战争前朝鲜人眼中的日本陆军——以“朝士视察团”的记录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25-08-06
陆军大学校校长一览.kitabatake.world.coocan.jp.2025-08-06
陆军士官学校卒业陆军军人介绍.kitabatake.world.coocan.jp.2025-08-07
蔡锷将军大事年表.邵阳市大祥区.2025-08-10
厉麟似三兄弟:抗日战线上的三位传奇英雄.百家号-新民晚报.2025-08-10
许崇智.中国地情网-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2025-08-10
蒋介石拜把兄弟许崇智的宦海沉浮.人民网.2025-08-10
李烈钧.九江市人民政府.2025-08-10
我国将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4】.人民网.2025-08-12
一代人杰 满门英才.光明网.2025-08-12
第十章 “学生城”的由来 前承“北洋”后启“黄埔”——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地方志.2025-08-12
历史人物.大城县人民政府.2025-08-13
“胜利日”阅兵: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日报.2025-08-13
于右任草书奇品与辛亥革命元勋万廷献.清徐融媒网.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