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是一部由亚历山大·科特执导,由阿列沙·嘉博索夫、安德烈·涅耳兹林金、巴维尔·捷列连科主演的战争电影。讲述了1941年德国法西斯主义军队对苏联发动突袭,布列斯特要塞作为连接华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在成群的坦克和装备精良的德军围攻中,在武器短缺、建制混杂、牺牲巨大的情形下,苏联红军坚守信念、捍卫祖国,直至战士全部阵亡的故事。
该片改编自俄罗斯作家谢尔盖谢尔盖的小说《布列斯特要塞》,该小说出版于1957年,是斯米尔诺夫根据自己作为战地记者的亲身经历写出来的,完整地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布列斯特战役。
剧情简介
1941年6月22日,布格河东岸的公园里,军乐队演奏着欢快的歌曲,男女老少跳舞嬉戏,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祥和。追逐的孩童、恋爱的男女、翩翩起舞的少年将这个小镇勾画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当人们沉浸在甜美的梦中时,化妆成苏联军队的德国突击队发动了突袭。一声炮响撕裂宁静的小镇,塌的房屋和飞起的瓦砾夹杂着人们的尖叫声四散开来。慌乱中的母亲丢失了孩子,受惊的牲畜四下逃窜,战争就这么毫无征兆的降临了。
布列斯特要塞是连接华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成群的坦克和装备精良的德军围攻中,8000名英勇的苏联红军在武器短缺、建制混杂、牺牲巨大的情形下,坚守信念、捍卫祖国。战斗中,团长和政委身先士卒,在反击中沉着指挥,鼓舞惊慌中的士兵燃起斗志,将不同建制的士兵拼成战斗团队,顽强防御要塞阵地;另一侧,德军一队人突入要塞,在搜索前进中与中国工农红军中尉率领的边防军遭遇,红军战士们或是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或是舞着工兵铲、铁棒甚至菜刀与德军展开白刃肉搏混战,刀枪不全的苏军凭借大无畏精神杀得德军死伤遍地、落荒而逃。
由于双方力量的悬殊以及武器的缺失,再加上迟迟没有增援部队出现,布列特斯的战士们面对的是一场几乎没有可能胜利的战役。但是他们面对德军的坦克毫无畏惧,用各种能称之为“武器”的东西进行抵抗,保卫家园的强烈愿望一次又一次的击退德国侵略者的进攻。
布列斯特要塞守备部队在外无援军,内无有效指挥的情况下,仅凭慌乱之后的自我组织,一支孤军独自对抗,让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战争进行到第30天,最初打响战斗的布列斯特守备部队仍在坚守,并一直向后方总部发出“这里是要塞,正在战斗”的讯息,直至战士全部阵亡。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改编自俄罗斯作家谢尔盖的小说《布列斯特要塞》,由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科特执导拍摄。小说出版于1957年,是谢尔盖根据自己作为战地记者的亲身经历、并翻阅大量关于布列斯特战役的历史资料而著成,真实记录了历史上著名的布列斯特战役。
为还原历史真实场景,制作方斥资4亿欧元,甚至请出了博物馆里曾在战争中服役的坦克和苏联红军的36毫米反坦克炮,以及Bf-109战斗机和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来还原空袭、爆炸、枪战的真实场景。如此“倾力”打造出的战争场景不容小觑,如德军地毯式轰炸,在坦克和迫击炮掩护下两军的巷战和肉搏,更不用说精彩刺激的空战追逐,精良制作使得电影战争画面直逼与其先后上映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诗片《战马》。
同那些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边城英烈传》《兵临城下》一样,《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也是选择了著名的历史战役中的小人物为切入点,以此来纪念在宏大历史背景下那些不朽的平民英雄。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除了子弹和炮火的战争故事,片中催人泪下的主角命运更是击中观众泪腺。导演把每个角色都做了主角般的处理,有军官、普通战士、少年士兵,他们都是些小角色过着平凡的生活,却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被战争推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身为人而非战争机器,无奈被战争左右,却不向命运妥协。
在影片中,导演亚历山大·科特,以几个小人物轮流作为主角从微观切入反映真正的惨烈。此次曝光的黑白版剧照背景均为滚滚的硝烟,战争的硝烟笼罩着每一个生命,战争的火焰吞噬着每一颗心灵。剧照以故事的讲述者乐团小学员萨尼洛的近照为主,萨尼洛孤独一人蜷缩在墙角,甚至可以感觉到小小身躯急促的喘息和穿越枪林弹雨之后的惊慌战栗。此外一脸疲惫的军官满眼的绝望与哀伤,小女孩坐在已经倒下的母亲身旁无望的哭泣,两军的野地厮杀都已逼真的细节再次戳中观众泪点。
《决战要塞》此次不但带领观众穿越时光回到70年前,而且预示着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惊慌与无望。单调的色彩减少了剧照在视觉上的刺激,引导观众关注画面人物,以此来祭奠那些无辜的生命、回顾无情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反思70年前的战争之殇。
制作发行
上映日期
主创单位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影片评价
影片再现了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全过程,视角和内容都相当丰富,除了以儿童主人公阿基莫夫的视角传串起整部戏之外,还同步以三位中国工农红军指挥员的视角分别讲述了要塞内三个据点的战况,不仅有凭险据守、与敌对射,还有要塞外同德军的野战肉搏,更有悲壮的突围,将战事的真实、激烈、血腥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导演亚历山大·科特巧妙的选取了几个小人物轮流作为主角出现,更加丰富的细节故事使得影片“战争与人性”的主题更加突出,从而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兰州新闻网评)
以红军小学员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这场苏德战争史上交战时间之长、红军战士之勇敢顽强、战斗场面之为“惨烈悲壮”的真实场景。战争片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那种隐藏的英雄情怀,但是《决战要塞》中并没有一位独当一面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少年号角兵。在战争中,“信鸽”一条线是代表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信仰和勇气,而“亲情”也是很重要的一条线,代表着战争下被血洗的人民的伤与痛,血与泪。而正是这种战争的残酷与感情的悲痛对比,让小少年阿基莫夫升华为一种情怀,一个英雄。最真实的不仅仅是电影中的真“枪”实“炮”,更是电影的故事。电影容易让观众产生要塞“易攻”的错觉,实际上,布列斯特一战历经一年之久(新浪评)。
大众评分
截至2024年1月4日
参考资料 >
俄罗斯影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soushi.tv.cntv.cn.2018-12-10
4亿欧元《兵临城下》巨资砸“战场”.央视网.2024-03-13
幕后制作.movie.mtime.com.2018-12-10
Brestskaya krepos Awards.IMDb.2024-04-05
《决战要塞》3月16上映 影片三大看点解析(图).ent.sina.com.cn.2018-12-10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演职员.豆瓣电影.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