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夫,男,1963年出生于北京市,旅法华裔画家,中国著名书画家、国学学者范曾儿子。
范一夫自幼师从刘继卣学习传统绘画,同时受到身为国画大师父亲范曾的影响,融合书法笔墨与素描水彩技法,形成独特风格。1988年赴日留学,主攻东方艺术史。20世纪90年代,范一夫定居法国巴黎,研究山水绘画,推动文化交流。1999年于巴黎艺舟山房画廊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展出西欧风景写意作品三十九件,崭露头角。此后频繁展出,作品广受好评。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深圳美术馆举办《泉壑情深——范一夫山水画展》。2019年,在上海外滩源壹号举办寄情云壑——范一夫作品展,展现东西方艺术融合之作。2022年,范一夫的巨制山水作品《朝霞敛红烟·垂竿向绿川》入展法国大使官邸。
范一夫代表作品有《石横水分流》《欧西朦胧景》《海上涛头一线来》等。个人作品先后在《日本大阪宋涤画廊山水画个展》、北京东方元素画廊《欧西印象》山水画个展、北京东方元素画廊《视角360》山水画展展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3年,出生于北京市。
艺术生涯
范一夫自幼师从知名画家刘继卣,并且受到身为国画大师父亲范曾的影响,深入学习传统人物画和动物绘画,其绘画风格独树一帜,巧妙地将中国书法笔墨的精髓与素描水彩的细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1988年,范一夫赴日留学,专攻东方艺术史,期间他不仅深化了对东方艺术的理解,还对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这段留学经历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范一夫定居法国巴黎,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为他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他潜心研究山水绘画,致力于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999年,他在巴黎艺舟山房画廊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展出的西欧风景写意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始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此后,范一夫的水墨个人山水画展频繁举办,他的作品不仅在欧洲、东南亚地区展出,还多次在中国国内的重要美术馆亮相。他的画作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艺术评论家和藏家的广泛认可与赞赏。
2015年,范一夫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泉壑情深——范一夫山水画展》,这是他在国内的首次大型个展,集中展示了他的山水画创作成果。2016年,该展览又在深圳美术馆举办第二站,再次引起轰动。
2019年,范一夫在上海外滩源壹号举办了寄情云壑——范一夫作品展,这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又一次重要展览。此次展览展出了他以中国水墨手法绘制的欧洲阿尔卑斯山等自然景观,将东西方艺术元素完美融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2022年,范一夫的巨制山水作品《朝霞敛红烟·垂竿向绿川》入展法国大使官邸。
主要作品
绘画作品
海曙云霞
林泉高致
桃源春秋
溪山初雪
其他作品
出版图书
作品展览
创作特点
创作风格
范一夫的创作风格独具匠心,他承继了元代倪瓒、王蒙的笔墨精髓,并上溯至范宽、刘松年的传统,形成了清健秀挺的画风。在融合中西艺术表达的过程中,他成功地将西方风景纳入绘画题材,展现出一种跨文化融合的艺术魅力。
创作理念
范一夫的创作理念体现在对艺术“桃花源”的持续追求上。他不于地域文化界限,遵从内心追求,无矫揉造作,力求在作品中展现眼光的开拓性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回归。这种理念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性和深度。相比较画油画时的精心涂抹,画家画中国画在画面上停留的时间显然是少的,即便如此,范一夫每年的作品也只有四五十幅,注定了每一幅作品在下笔之际都经过了深思熟虑。范一夫为每幅欧西山水画都取了唐诗中的名字,他说,虽然画的是西方景色,但画完后总会想到一句贴切的唐诗。
创作题材
范一夫的创作题材广泛而多元,既涵盖了祖国的大地山河,也包括了他足迹所至的欧西大山大水。他将西方风景纳入绘画题材,通过画笔展现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呈现出一种跨文化、跨地域的艺术视野。
创作手法
范一夫在创作手法上独辟蹊径,他以国画构图的起承转合、写意山水的笔墨关系为基础,融入了他多年来游历世界艺术之林所体悟到的万千气象。他的画笔舒展自信,山形结体、植被处理、远近关系、线条纵横、墨韵法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既符合传统绘画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新元素。
个人生活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看一夫先生的画作,犹如当年王献之行走在山阴道上,不仅山川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而且,获得的是一种周身清爽,若醍醐灌顶,一路淋漓酣畅的感觉—在一夫先生的画作中,山风轻漾,树木曳摇,天上云飘,这是自然景观的真实表现,也是文化景观的真实再现。一言以蔽之,一夫先生的画,虽内蕴西法(譬如透视、解剖、结构),但这不是简单的中西融合,是再造,是“一体多元”之下的“中体新用”,他以此法,激活了古法,升华了古法,避免了在继承传统时缝补旧梦—古典美学中独有的概念,如风骨、神采、意象、气息、格调与境界、味道等,在他的图像语言语用之中,焕发了青春。(著名艺术评论家傅京生 评)
一夫先生的水墨作品一如其名,简洁而令人赏心悦目。一抹云烟、一湾清溪都呈现出清远幽眇的神采。身为著名大画家范曾先生的公子,反而全无骄矜之气,且画风还能保持超俗静谧的韵致,殊为不易。赏读其画不但令人敬服范曾先生的开放式教育之功,亦可从画中品味出一夫先生冲和的情性与深稳的学养。一夫先生以笔墨为基调的山水画,表现出简静淡雅的情致,淡雅中却也墨分五色,层次鲜明,山石叠翠,草木华滋而跃然纸上。或许其东西游历的经验,使胸中丘壑多了一份超越的灵性。自然与囿于一地一隅的画家不同,其彰显出较为深刻的身份认同与回归,使得艺术的理解增加了丰富的人文意蕴,耐人寻味。(台湾华梵大学美创系教授黄智阳 评)
一夫绘画之创,出笔不凡。无当今画坛习见之拥塞、邋遢、混浊、曲扭、矫情,天机爽发,任情写去,万象无非生机。无论巨幅还是小帧,纯以水墨写出,烟云掩映间有奇松怪石、林壑飞瀑在焉。受到父亲艺术的影响,一夫也喜作长线勾勒,他自少至今临池不辍。悬腕作书的历练,成为把握中国画线条坚实的基础。使转顿挫、起讫行止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艺术感受和一个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的艺术家的成熟。而对于传统,一夫自有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他所吸纳、融合的,是传统艺术的精华,是古代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士大夫精神,而不仅仅止于皮相之学。所有的参学、体悟,都是他作为一个有承担有责任的青年的生命组成。他努力把这些感受都在他的绘画中呈现出来。传统、一己的感悟和山川意象浑化无间,笔菁墨妙,生意满纸。而最令人神往处,每每在于那顿挫有致、刚柔并济的几根墨线。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气质和格调,而绝不是形貌和语言。因为他深深知道:父亲所树立的“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大,就是给了他一个衡量和吸纳艺术养分的最好途径,仅仅停留在任何一家的面貌都是违背艺术的根本规律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波 评)
一夫笔下的树极具特色。它们欢欣、灿烂,洋溢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对幸福的讴歌。它们源自古法,却又与欧洲时常可以见到的一些西方风景元素和谐相配。不论是石桥,还是城堡。它们或处于前景,或左,或右,都能成为布景中的压轴元素,为严谨的构图提供活力和保证。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向是扎根、追源的象征。“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向来是国人忠诚于民族特性而借以自警的格言,寓意深长。然而,在今日“后现代”的时代,唯有能在风云中树立精神,内心深藏民族文化的嘉树,自然融入到国际大舞台上的人,才是时代的弄潮儿。一夫之树,往往葱茏朴茂,根深枝繁,充满了对生命的赞颂。他画的树根,霜皮溜雨,有力地紧扣在大地岩石间,与周围的新居、新桥、新山水有机地连成一体。他笔下的树,是长有翅膀的树,是怀着飞翔梦的树。多年的客居,非但没有使之因离开故乡大地而枯萎,反而在全新的空气中,更加舒展、茂盛地在风中舞动充满诗意与生机的枝叶。(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董强 评)
范一夫的作品除了激发我们内心的审美情感外,还揭示了对作品本质的亲密、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思考,它避免了两个陷阱,无论多么有声望和诱人:植根于令人钦佩的过去,以及欧洲绘画最杰出的代码中的扭曲超然。但她所走的道路并不在这两极之间,即使她掌握了对它们的知识,这也是一种不断的愿望的一部分,即将它们聚集在一起,以达到一个在其他地方,甚至高于和谐的领域。我们渴望找到这些“印度水墨中的法国风景”,因为它们真正呈现在我们面前,并希望在范一夫看着它们并将它们传递给我们时重新发现它们,在这方面,这种寻求和谐的典范经常逃避我们,我们怀念它,但他仍然以他艺术的所有完整性和诗意的力量追求它。(法国文化部原部长弗雷德里克·密特朗 评)
“在迷雾松树下”是2006年在土伦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范逸夫山水画展览的标题。他的大约30件作品占据了临时展览空间,与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品完美共鸣。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代表,他的山水画几乎都是垂直建造的,不时有瀑布的沙沙声、薄雾中松树的舞蹈、风的呼吸、鸟儿的歌声......一个扎根在山上的“整体”,就像一个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在一夫的笔下,他的一点点矜持显露出来。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与自然共生。对我来说,永远是世桃的竹子:总有一天,他将能够触摸天空。在他身上已经有了所有的神奇美德。谦逊、谨慎,就像一块玉:贴近大地,根于云......(土伦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吉列梅特·库仑 评)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当代艺术一直是艺术家的美学和作品所关注的对象,在一个关注创作的社会中受到青睐,与其他消费品相提并论。然而,任何创作的阐述和反思过程都会引起并需要艺术家的长期关注。这就是衡量造物重量和实力的标准:范一夫就是其中之一。天地间学者的肖像。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我结识了范一夫,他通过轶事与典故相结合的幽默,用有分寸的言语直接、坦率地表达。人被牢牢地植根于大地,在它上面占有一席之地,从中汲取积极和积极的能量,以自然性强加于它,一个想要并知道如何与周围世界和谐相处的人的自然性,因为他知道,无论他身在何处,倾听它并升华它。(汉学家、人类博物馆首席策展人克里斯托夫·科曼塔莱 评)
“以写实素描为山水创作的源泉,一夫对树木和岩石的描绘没有严格遵守形式的准确性,而是在气势和从广阔的艺术角度看山川的壮丽。无论是白雪皑皑的山峦在天空下伸展,宅邸和村庄隐藏在树林中,或是朦胧的河面上的远峰,不同的视角构建出不同而奇异的意象,将自然的存在与生命的触感相结合,在自然与心灵的源泉之间建立起精神纽带。...通过全景视觉,他的作品展示了由广阔的心灵和迷人的心灵所传递的不可抗拒的浮躁,并用诗意的色调达到优雅和清晰的崇高状态。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这也是道的居所。(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评)
他超越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法,进入一个新的艺术世界。(人民网 评)
参考资料 >
范一夫山水画巡展第二站将于深圳美术馆举行[组图].中国网.2024-03-22
范一夫.范一夫官方网站.2024-03-22
旅法华裔画家范一夫山水巨制入展法国驻华大使馆.百家号 中国侨网 .2024-03-22
范曾之子范一夫作品展出 集中展示近年创作山水画.人民网.2024-03-22
寄情云壑,他用中国水墨画阿尔卑斯山的白雪和瀑布.百家号 新民晚报.2024-03-22
山高水长写丹青--访旅法中国山水画家范一夫.中国作家网.2024-03-22
范一夫山水画巡展第二站将于深圳美术馆举行[组图].中国网.2024-03-22
范一夫山水画巡展第二站将于深圳美术馆举行[组图].中国网.2024-03-22
山海之志.国家图书馆.2024-03-22
浮云连海岱 .国家图书馆.2024-03-22
范一夫: 你得有自己的创造,才能称为“艺术家”.新闻晨报.2024-03-22
“寄情云壑——范一夫作品展”在沪举办“有自己的创造,才能被称为‘艺术家’”.新浪财经.2024-03-22
范曾简介__雅昌新闻.雅昌新闻.2024-03-22
著名书画家、国学大师范曾夫人逝世.央视网.2024-03-22
全景展示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传奇.南通市人民政府.2024-03-22
《壮岁采风——范曾边疆写生集》新书发布暨范曾艺术研讨会之范晓蕙.百家号 国际在线.2024-03-22
范晓蕙.新浪微博.2024-03-22
“西行回望”书画联展台中开幕 范一夫、王刚、董强“登台”.人民网.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