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昌平校区
来源:互联网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英文:Peking University Changping Campus,简称:北大昌平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始建于1960年,因工程代号为60-200#,又被称为200号校区,是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北京大学的综合类分校区,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为李航。

在1980年至1998年期间,北大昌平校区曾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中央教育行政学院)使用。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收回了北大昌平校区的使用权。自1994年至1999年,该校区开始迎接学校文科一年级新生,2000年后则成为学校成人教育学院的主要办学场所。2007年,学校对北大昌平校区的功能定位从教育培训转变为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年底,学校成立北大昌平校区管理办公室。2013年5月10日晚至12日,由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思尓豪国际教育基金会合作进行的Shining Friends“阳光伙伴”项目在北京大学昌平校区顺利进行。2019年,学校在吉利学院原址建设昌平区新校区。同年,北大昌平校区成人教育学院与ESEC合办的全封闭英语培训班也转回圆明园校区。至此,北大昌平校区不再有成人教育学院的学生,并开始向“科研平台”“研究基地”和“科技园区”的方向转化。2021年9月6日,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正式启用,迎来第一批师生入驻。北大计算机系作为首批单位入驻昌平新校区,迎来130余名研究生新生。2025年9月,北大昌平校区综合科研楼项目顺利完成首块底板浇筑,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北大昌平校区占地面积550余亩,建筑面积达到5.6万平方米。是原北京大学理科新校址,中国第一台原子钟、第一只返波管、第一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等均在此诞生。2003年,北大昌平校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严格的管理等优势,有效地抗击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的冲击,获北京大学“非典”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校区历史

1959年,北京大学校长陆平想把北大建设成像莫斯科国立大学那样的大学。校领导在昌平县城西北、明十三陵西边选中了一大块地方作为北大分校的校址,当时北京建院工程号是60—200工程,所以北大师生习惯称之为“200号”,通信地址是北京1002信箱。 200号当时的规划面积非常大,相当于北大昌平校区面积的10倍以上。

1960年,学校各有关单位开始进行基本建设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电子学系成立了基建组,由各教研室提供相关基建资料。电子物理实验室的基建事宜最初由蒋曼英负责,之后该实验室的另一位成员也参与了电子物理教研室的具体基建工作。电子学系下属各单位,包括编号为331至336的部门、行政单位及无线电工厂,均提出了各自的设计要求。系领导计划邀请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建筑设计院承担无线电电子学系大楼的设计任务。

在电子学系提交基建要求的同时,学校在200号校区也陆续展开大规模基建工程,铺设了校区内大部分排水管管道,并建成四栋宿舍楼、食堂、电话室等建筑。数学力学系大楼在此期间正处于紧张施工阶段,而对面临时堆放了计划用于化学系大楼建设的砖材。然而,由于水泥等建筑材料大量堆积,占用了沙河、清华园南口站的站台空间,影响了其他货物的正常装卸,铁道部为此紧急通知停止向上述站点继续发运北京大学订购的外地水泥。这一情况导致化学系大楼建设所需水泥无法及时进场。

随后,受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影响,化学系大楼的基建工程被迫中止。最终,仅有数学力学系大楼(即61楼)顺利竣工,200号校区的其余基建项目均陆续停止。原定用于化学系大楼的砖材后被周边居民取用,用于自行修建房屋,化学系大楼的建设计划未能实现。为支持200号校区建设,方便运输施工材料与设备,学校曾与铁道部协商,计划自沙河火车站修筑一条通往200号校区的临时铁路专用线电子学系1959级学生曾参与该专用线的建设劳动,但该线路最终未能建成即被废弃。

1963年,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形势好转,为推进北京大学理科系整体发展、实现建设理科学科集群的规划,学校决定重新启用200号校区。考虑到电子学系青年教师比例较高、易于动员搬迁,校方决定将电子学系及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实验室于当年9月迁入200号,并要求这两个单位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全部转入新校区学习,仅一、二年级学生继续留驻校本部。由于力学专业实验室此前已按要求建成,因此搬迁工作主要围绕电子学系的需求展开。

为推进实验室搬迁,1963年5月,电子学系组织各教研室相关人员前往200号实地考察建筑状况,以提出具体改建方案。除水电改造外,系里提出三项主要需求:一是将原数学力学系约500平方米的半地下计算机房改造为可供电子物理专业各学科组使用的实验室;二是建成煤气站并将煤气管道接入电子物理专业实验室及电子学系工厂所需车间;三是制作200张新实验桌及配套仪器柜。至1963年8月底,水电及煤气改造工程全部完成,200张实验桌也在学校木工厂加班赶工下顺利交付。

在此基础之上,电子学系各实验室与行政办公室于1963年8月底完成首次大规模搬迁,仅在校本部保留了面向低年级教学的无线电教学实验室和系团委办公室。迁入200号后,电子学系随即开始筹划建设专用教学科研大楼,初期由薛增泉负责相关工作,后转由另一位教师接替。此后,该教师长期参与电子学系基建工作,并成为后续两次基建项目的主要执行人。然而到1964年,因国家启动三线建设规划,200号校区拟建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大楼计划不再推进。

1980年至1998年,北大昌平校区曾一度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中央教育行政学院)使用。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收回北大昌平校区的使用权。1994-1999年间,学校文科一年级新生迁入北大昌平校区,2000年之后成为学校成人教育学院的办学基地。

2000年5月,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原昌平园区办事处完成了交接工作,正式接管了昌平园区。因要避讳异地办学设分校和校外设点之嫌,昌平园区也自此改称为“昌平校区”。按照原来的计划,2000年招收的成人脱产培训班要于9月进入北大昌平校区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为使新生入学后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从昌平校区长远建设考虑,成人教育学院与原昌平园区办事处的老同志一起筹划了昌平校区的整治、改造工作。

2000年5月起成人教育学院即用自己办学积累的资金开始了大规模的校园整治工程。首先是继续完成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的的宿舍楼、教学办公楼、图书馆抗震加固工程。因国家拨给的抗震加固专用经费不足以支持这项工程的支出,所以成人教育学院又追加了1200多万元投资才将这项工程完成。同时投入资金把宿舍楼、办公楼装修一新。当年文科一年级入住北大昌平校区时虽然学校与昌平区有关方面协调解决了水电等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但校园内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却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校时的设施。尽管有上世纪70年代电子仪器厂的部分线路改造和后来使用者的维护,但管线锈蚀、电线老化、走向混乱造成的跑冒滴漏问题仍很严重,安全隐患也不时“露头”。为此,成人教育学院又筹集资金1700多万元调整了上下水管线和电路布局,更换了所有上下水管道、电线等设施,重修了园区的所有道路(改原来水泥路为柏油马路),并将所有电线埋入地下;重修了大操场,把原来的炉灰蹅土跑道改建为火山灰跑道并增加了体育设施;更换了所有照明设备,重新绿化了校园环境。这些工程用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

2000年9月,当年新招收的成人脱产班在新修建的大操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1300多名成人脱产培训班学生入住了整修一新的北大昌平校区,在这里兴奋地开始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历程。

2003年,北大昌平校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管理严格的优势,有效地抗击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的冲击,获北京大学“非典”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在基础设施改造、扩建基本完成之后,成人教育学院把建设重点放在了校区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上,推动着校区基本建设紧跟学校的信息化、现代化步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7年5月8日,学校党委书记闵维方、校长许智宏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丽梅、党委副书记杨河、副校长林建华、陈文申、鞠传进及校部机关相关部处领导视察了北大昌平校区,就成人教育工作和北大昌平校区的情况做了深入调研。校继续教育部副部长、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国斌汇报了成人教育学院及北大昌平校区的全面情况,并就北大昌平校区今后的建设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校领导在调研后的现场会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并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再做深入研究。

考虑到2007年下半年停止成人脱产班的招生后,部分校舍虽处于空置状态,但总体运转费用不可能减少,资源浪费问题比较突出等问题的客观存在,2008年暑假后成人教育学院即将在北大昌平校区还没有毕业的脱产班学生全部收缩至圆明园校区。至此,北大昌平校区又一次进入了静谧的休眠状态,各项设施也开始了空运转的净维护时期。为把一个具有现代风貌、完好的北大昌平校区交给学校,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除了保证2008年800多万元的日常运转费外,又另外筹集资金6万元重新注册了北大昌平校区医务室,投入40万元维修资金改造了北大昌平校区的污水处理设备,整治了校园环境,加强了绿化建设,从而巩固了“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的称号和现代大学校园的良好形象。

2008年底,成人教育学院的管理机构撤出昌平校区,新成立的昌平校区管理办公室接管了这里的工作,要把昌平校区建设成集大科学装置、开放性公共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成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的研发平台。2009年初,学校再次研究了昌平校区的使用问题,并明确以后昌平校区的使用定位是集大科学装置、开放性公共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基地,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研发的科技园区,而跨学科研究机构——先进技术研究院几个工作室随即落户昌平校区则标志着该校区新功能的启动。2013年5月10日晚至12日,由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思尓豪国际教育基金会合作进行的Shining Friends“阳光伙伴”项目在北京大学昌平校区顺利进行。

2019年6月,成人教育学院与ESEC合办的全封闭英语培训班也转回圆明园校区。至此,北大昌平校区不再有成人教育学院的学生,并开始向“科研平台”“研究基地”和“科技园区”的方向转化。2021年9月6日,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正式启用,迎来第一批师生入驻。北大计算机系作为首批单位入驻昌平新校区,迎来130余名研究生新生。

2025年9月,北京大学昌平校区综合科研楼项目顺利完成首块底板浇筑,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项目建成后,会打造成为兼具传统与创新功能与美学的标志性建筑,助力北京大学科研技术水平再提升。

办学条件

整体规模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位于昌平区西北4公里的天寿山下,校区占地面积550余亩,已有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2021年新校区启用后,新校区占地面积1288亩。

院系专业

2007年,学校对北大昌平校区的功能定位从教育培训转变为科学研究基地,决定把该校区建设成集大科学装置、开放性公共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基地,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的研发平台。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拥有高性能计算公共平台,自2018年1月投入运行以来,已经支持56个院系230多个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450余篇,其中CNS论文13篇。

科研成果

1963年,北大电子学系师生搬迁前往昌平校区,并在那里完成了中国第一台返波管、第一台原子钟、微光夜视管等国家重大项目。王选院士研制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诞生在此,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诞生也有它的贡献。

2025年10月,北京大学陈徐宗、姚和朋课题组与巴黎理工学院Laurent Sanchez-Palencia教授合作,利用一维强相互作用的萨特延德拉·玻色超冷原子系统,实现了首个对超冷玻色气动量分布中普适 1/k⁴ 尾迹(即高动量分布)的直接观测,并通过其权重直接测量了檀接触量。相关成果以《在一维李布-林尼格气体中直接测量檀接触量》(Direct measurement of Tan’s contact in a one-dimensional Lieb-Liniger gas)为题,于2025年10月3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量子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北京大学量子信息技术团队,在KJW、基金委等持续支持下,突破中国长期受制于人的原子气室、高稳激光器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并实现自主可控,研制成功我国首个远距离航空量子磁探系统并完成多项试飞测试,总体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磁屏蔽的脑磁探测,成功实现3200公里商用光纤量子时频传递、200公里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均创传输距离世界纪录。其中,量子磁探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GF科技九大进展,量子时频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GF科技十大进展。近年来,每年到校经费达11000万元,已经立项重大科研项目超过2亿元。

校园环境

北大昌平新校区瞄准,集开放性公共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基地,建成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的研发平台,新校区改造一批既有建筑,根据新工科对楼宇承重、层高的特殊要求,进行了“专门定制”,改造水电通风设备,完善楼宇功能。

昌平新校区的食堂名为“馨园”,取温馨家园之意。昌平新校区还设置了国际报告厅。同学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聆听报告、欣赏演出、观看电影,还可以登上舞台一展风采。

校区情况

新燕园校区

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坐落在北京西山山麓东北,占地约1288亩,总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是北京大学新工科和交叉学科的北方基地。计算机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电子学院、智能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碳基电子中心、纳光电子中心、能源研究院等实体研究机构及医工交叉平台、材料加工与测试公共平台、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平台、碳基中心微纳加工平台落户于此。

行政管理

所获奖项

参考资料 >

PKU unveils new Changping campus.北大新闻.2025-10-24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10-24

昌平校区简介.北京大学.2024-02-26

部门领导.部门领导.2025-10-24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教育部网站.2025-10-24

北京大学“200号”与特殊年代的超级工程.北京市政协.2025-10-24

欢迎访问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北京大学.2024-02-26

昌平校区简介.昌平校区简介.2025-10-24

“阳光伙伴”第二届培训营在北大昌平校区顺利进行.北京大学新闻网.2025-10-24

李国斌 世纪之交成人教育与昌平园区的邂逅 ——读《昌平园区的沉思》随笔.李国斌 世纪之交成人教育与昌平园区的邂逅 ——读《昌平园区的沉思》随笔.2025-10-24

校领导赴昌平新校区调研新学期开学工作.北京大学新闻网.2025-08-30

建设国家级创新高地!中建一局承建的北京大学昌平校区综合科研楼项目完成首块底板浇筑.中建一局.2025-10-24

我所经历的昌平分校和汉中分校建设.张兆祥.2025-10-24

北京高校新布局,为什么是这两个流向?.北京高校新布局,为什么是这两个流向?.2025-10-24

你好!北大昌平新校区!.北京大学新闻网.2025-10-24

校领导调研昌平新校区信息化工作.北京大学新闻网.2025-10-24

——电子学院党委邀请王义遒作专题报告.北京大学电子学系.2025-10-24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举办首届“李四光地学实习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25-10-24

Science Advances | 电子学院陈徐宗、姚和朋团队在低维超冷玻色气体领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Science Advances | 电子学院陈徐宗、姚和朋团队在低维超冷玻色气体领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2025-10-24

量子信息技术实验室.量子信息技术实验室.2025-10-24

新燕园校区简介.北京大学新校区管理委员会(昌平校区管理委员会).2025-06-14

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景色.北京大学新校区管理委员会.2025-06-14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