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道应
来源:互联网

萧道应(1916年-2002年9月25日),屏东茄苳脚(今佳冬乡)萧家子弟,祖籍广东梅县,为佳冬萧宅后人,台湾爱国青年。

1922年4月,萧道应进入佳冬公学校就读。1929年,萧道应考进高雄州立第一中学校。1933年,萧道应修完高雄中学校4年课程后,越级考入台北高等学校第9届高等科理类。1936年,萧道应考入当时的“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次年,日军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40年春,萧道应夫妇、钟浩东夫妇和李南峰等5人先后费尽周折,到达广东惠州,加入丘念台领导的“东区服务队”服务。在大陆6年,风餐露宿、历经艰险,萧道应等人不以为苦,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医术救了不 少人。1945年台湾光复后,萧道应携妻返回台湾,在台湾大学法医系任教。1947年, 萧道应等台湾精英知识分子加入中共地下组织,遭中国国民党当局大肆捕杀。萧道应夫妇逃亡两年,于1952年被捕,但幸运地躲过了风头,未遭杀害。夫妻俩的儿子萧开平市在狱中出生,祖母为他取名“开平”,祈愿从此开始平安。此后,萧道应投身法医工作。2002年9月,一生“追求国家富强统一坚贞不移”的萧道应以87岁高龄辞世。2007年,为了弘扬父辈的爱国主义传统,萧道应之子萧开平参与发起成立“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

人物生平

1916年,萧道应出生。1922年4月,刚满6岁的他,进入佳冬公学校就读。学校采用机械注入式教学、严厉体罚,还通过学唱日本歌、特定体育教学灌输皇民意识。他痛恨这种教育,只能在内心咒骂以维持精神独立。

1922年殖民当局公布台湾新教育令,实行“内(日)台共学”制,但台湾学生因录取名额、考题来源、口试人员构成等因素,进入中等以上学校的机会远少于日本学生。1929年,天资聪颖的萧道应成为少数考入高雄州立第一中学校的台湾学生。当时台湾10所中学校中,台湾籍教员仅4人、学生仅1875人。日本试图通过教育同化学生,萧道应却故意违反校规,长期穿传统台湾服饰反抗,并结识了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同学钟浩东

1933年,萧道应修完高雄中学课程后,越级考入台北高等学校第9届高等科理类。该校日本学生入学机会远多于台湾学生,台籍学生还常遭日本学生欺负。一次,台湾学生因说闽南话将被欺负,萧道应与同学许强等人冒着退学风险反抗。在此期间,他还与许强、邱林渊等同学展开思想探索,认为应反封建,反对迷信、宿命论、封建家庭观念及日本“天照天皇”之说,同时反对日本殖民统治,坚持自己是中国人,不用“内地人”称呼日本人,以“你们”“我们”区分日台人群,还形成了用运动观点看待事物的认知。

1936年3月,萧道应从台北高校理乙科毕业,4月进入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第一届。殖民当局不愿多让台湾学生进入文、法科系,台湾学生多选择实科,学医尤为热门,该届医学部40个名额中台湾学生仅16人。1937年,日本宣布禁用文言文、强迫学日语并封锁岛外新闻,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台湾军部进入战时体制,动员学生为日军侵占城镇游行庆祝,萧道应等学生极为痛苦。因台湾本土反日运动遭镇压,他们决定转向祖国大陆抗日,萧道应多次向教授杜聪明表达赴大陆抗战意愿,却被劝等毕业再去。期间,他因学习中文结识革命伴侣黄素贞。

1939年春,管区警察强迫黄素贞报考台湾广播电台对华广播北京语广播员,萧道应担心她成为日本帮凶,建议她以即将结婚为由拒绝,二人随后同居并结婚。他们筹组的回国抗战队最终只剩钟浩东、蒋碧玉、李南锋及萧道应夫妇5人。1940年1月,钟和鸣等3人先行赴上海市探路,萧道应计划4月毕业后前往会合。为筹措经费,他们买黄金烧成细条由男同志夹带出境。萧道应毕业后办理赴大陆护照时遭刁难,送礼后才解决,却又因老祖母病危延期出发。老祖母病情稳定后,萧道应回台北市学习外科医术并锻炼体能。7月,因形势紧迫,萧道应夫妇前往上海,后化装成客家华侨转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船上丢弃日本护照表明抗日决心,最终与钟和鸣在九龙会合。

萧道应等5人从九龙赴惠阳区,因无良民证、身份不明被扣押,因语言沟通障碍被认定为“日谍”“汉奸”,险些被枪决,萧道应当场抗议。监禁中,他们了解到大陆国共斗争复杂,还帮助了被拘留的南洋华侨青年。幸得陈姓法官将此事告知丘念台,丘念台认识他们的家人,认为他们是爱国青年,请求与他们见面,让他们写陈情书呈送上级,暂免枪决并解往后方。之后,他们被押解至韶关市,先被关监狱,后移送宪兵队,12月初又被押往桂林市,在桂林军事委员会住处生活,了解到更多国共斗争情况,还在桂林度过1941年新年。年后,他们被告知问题解决,前往韶关分派工作,最终钟和鸣、李南锋到民运工作队,萧道应夫妇与蒋碧玉到南雄陆军总医院服务。

在南雄陆军总医院,萧道应起初住单人宿舍,后为方便交流搬与张庆民医师同住,加深了对大陆及国共之争的认识,还与沈外科主任交好。黄素贞和蒋碧玉从士护士升为准尉护士,在卫生材料处工作,后都生下孩子,在战地辛苦养育。9月,丘念台请求将他们派到“东区服务队”,要求5人整体行动且不带孩子。黄素贞起初因舍不得孩子犹豫,经萧道应劝说,最终决定将孩子送人,5人背着包袱徒步前往,历经12天水陆行程,抵达罗浮山山脚的东区服务队驻扎地博罗县徐福田。

1941年10月,萧道应(化名萧济寰)与黄素贞(化名黄怡珍)等5人加入东区服务队。该队伍有规范的作息与工作制度,以组训青年、动员民众抗日为目标,采取“自治、自觉、自省、自立”原则开展活动。萧道应除参与安政教民工作,还发挥医学专长,与黄素贞、蒋碧玉为驻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防治疟疾、自制肥皂解决卫生问题,建议用米换猪肉改善队员营养。

1942年,因“东江服务团”被疑有共产党嫌疑解散,东区服务队受牵连,暂缓武装民间队伍并调至横坜镇,转而办学。萧道应随队招募师资,途中用萝卜干煮尿缸蒸气帮队员缓解脚疾,还回到梅县萧家祖厝探访。此后半年,队伍办起45间小学;1943年4月调回罗浮山区筹办罗浮中学,萧道应任总务主任,粜卖学生缴交的米谷盈利维持学校开支。期间他因脓疮引发高烧,自诊为恶性疟疾后服用奎宁康复;黄素贞怀孕7个月患疟疾,早产一女婴。

1943年,萧道应与丘念台钟浩东联名上书,建议恢复台湾省制及设立台湾省党部。同年秋,他奉命与钟浩东、李南锋调查台籍可疑人员陈明,成功策反其提供日军情报、策动台侨起义。1944年2月,萧道应随丘念台赴福建永安参加台湾党部工作会议,会后参与粤东工作团,深入沦陷区联络台胞。黄素贞则潜入广州市搜集台胞名册,遭日军盘问,经同学帮助及亲属运作得以脱险,期间在广州生下一女,后该女婴夭折。

1945年,萧道应曾试图加入东江纵队,因夫妻“日本籍”被视为国际友人,后因东江纵队战略转移失去联系。抗战胜利后,他与黄素贞到广州,由丘念台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广州行营台籍官兵集训总队”中校政训主任与少校教官(黄素贞),安抚台籍官兵情绪、开展精神训练,还平息了集训队的霍乱疫情与暴动隐患。期间萧道应发展组织,使多名队员后来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5年,萧道应夫妇返台,萧道应任台大医学院法医室主任,黄素贞先后在基隆中学、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大同中学任教。1947年“2・28”事件中,萧道应冒风险收埋遇难者遗体。同年,他加入中共地下组织,受张志忠领导,避免与民主同盟联系、刻意避开拍照。1948年,他组织石聪金、黄培奕在铁路沿线书写纪念“2・28”的标语,主持医师小组会议,还协助张志忠妻子季澐任教、生活。张志忠赴港前,委托萧道应协助季澐。

1949年,台湾实施军事戒严,政治形势严峻。萧道应安排高草到台大医院当护士,按张志忠要求让岳父低价出售房产。钟浩东因“光明报事件”被捕后,他镇静部署转入地下工作,为儿子办满月酒掩人耳目,安排家人暂住汐止。同年11月,刘特慎被捕未供出萧道应,使其未暴露;年底他参与张志忠在山区开办的干部学习会,研究游击战术。

1950年农历年后,因局势紧张,萧道应夫妇搬至莺歌黄培奕家开始流亡生活。黄家是隐蔽的革命基地,夫妇二人获居民掩护,遇户口临检时萧道应躲往深山基地,黄素贞(黄怡珍)带孩子藏入防空壕。为应对4月全省户口总检查,黄家挖设地下坑洞,萧道应夫妇还忍痛将6个月大的孩子送回佳冬萧家,随后萧道应赴三峡乌涂窟深山开展武装训练。6月,夫妇二人转移至苗栗苑里、后龙,萧道应协助林元枝开辟中部工作,黄素贞则向农民学编草席并教妇女识字。朝鲜战争爆发后,萧道应所在党组织调整策略,停止吸收新党员、加强理论实践教育并转向合法活动与劳动建立基地。年底,因察觉被注意,夫妇二人转移至苗栗十班坑山区,借住农民家中,体验艰苦山区生活,两次遇警察临检均靠群众帮助脱险,临近过年时萧道应赴山上烧炭避嫌。

1951年2月,萧道应夫妇度过流亡中的第二个农历年,后遵组织“化整为零”指示返回南部,先暂居屏东市舅舅吴金池家,后转移至佳冬,在同学、同志掩护下于鳗寮、鸭寮等地隐蔽,得到群众叶水旺等的帮助。3月,夫妇二人借住上埔头村林葵家,白天躲于伙房,晚上睡在中空稻草堆,村民严守秘密。黄素贞曾伪装村妇与高草会面,后因“高草事件”,高草被捕,相关据点遭搜查,萧道应夫妇侥幸脱险。5月,因王子英、郭维芳暴露,萧道应身份泄露,警方计划搜捕。6月,“特种联合小组”成立并展开缉捕,夫妇二人于8月离开南部,乘车北上转往苗栗县,途中刻意保持距离、伪装身份,最终抵达鱼藤坪,后转移至苑里石聪金家及群众阿柳嫂家,黄素贞在此学织草帽、教妇女识字,期间怀孕并在萧道应陪同下冒险打胎。此时,“特种联合小组”物色范新戊作为内线渗透党组织。9月后,中国国民党发布自首办法并展开心理喊话,萧道应等地下党人未动摇。

1952年4月2日,萧道应夫妇被交予范新戊,黄素贞被安排至“伪装据点”,后察觉范新戊可疑却被萧道应误解。4月10日,党组织决定26日在秘密山洞举行工作会报,范新戊将情报泄露给“特种联合小组”。22日,范新戊推动萧道应挖建新山洞,“特种联合小组”据此制定分三次缉捕的计划。24日晚,“特种联合小组”行动人员冒雨埋伏,范新戊偷出萧道应的驳壳枪,行动人员入洞与萧道应肉搏40分钟后将其制服。25日、26日,曾永贤、老洪(陈福星)先后被捕。黄素珍在“伪装据点”被带走,夫妇二人结束流亡生涯。期间,夫妻俩的儿子萧开平市在狱中出生,祖母为他取名“开平”,祈愿从此开始平安。此后,萧道应投身法医工作。

2002年9月,一生“追求国家富强统一坚贞不移”的萧道应以87岁高龄辞世。

个人生活

流亡生活

萧道应因学习中文结识革命伴侣黄素贞。1939年春,管区警察强迫黄素贞报考台湾广播电台对华广播北京语广播员,萧道应担心她成为日本帮凶,建议她以即将结婚为由拒绝,二人随后同居并结婚。萧道应毕业后办理赴大陆护照时遭刁难,送礼后才解决,却又因老祖母病危延期出发。老祖母病情稳定后,萧道应回台北市学习外科医术并锻炼体能。7月,因形势紧迫,萧道应夫妇前往上海市,后化装成客家华侨转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船上丢弃日本护照表明抗日决心,最终与钟浩东九龙会合。

1950-1952年流亡期间,萧道应夫妇居无定所,先后借住莺歌黄家、苗栗县农民家、屏东市舅舅家、佳冬鳗寮/鸭寮/鸡寮、上埔头村稻草堆、苗栗鱼藤坪群众家及山洞等。居住环境简陋,常需隐蔽躲藏,如在黄家躲防空壕、在上埔头村睡稻草堆、在苗栗山区住山洞,山洞需匍匐进出,内部空间狭小,仅能跪坐或匍匐,靠树叶、泥土伪装。

当时生活物资匮乏,常以地瓜签混合少量米、萝卜干、咸鱼为食,在山区需自己动手煮饭,食材多靠群众接济;卫生条件差,在山洞时大小便需处理干净以防暴露,黄素贞曾因饭菜有异味难以入口;为躲避搜捕,需严格遵守隐蔽规则,白天少出门,晚上行动,避免暴露行踪。

家庭与情感生活

萧道应夫妇流亡期间两次被迫送子,1950年为应对户口检查,将6个月大的孩子送回佳冬萧家,黄素贞心如刀割却强忍伤感;1951年在苑里时,黄素贞怀孕,为不拖累组织,在萧道应陪同下冒险打掉5个月大的胎儿,身心承受巨大痛苦。就算如此,夫妇二人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流亡艰辛,黄素贞协助萧道应开展工作,如教妇女识字、传递消息,萧道应则负责组织协调与安全保障;但也存在矛盾,1952年黄素贞察觉范新戊可疑时,萧道应因压力误解其嫌居住条件差,斥责黄素贞,后黄素贞自省自身行动能力不足,不再辩解,夫妻间仍以革命大局为重。

流亡过程中,萧道应夫妇得到众多群众的帮助,如莺歌黄家掩护躲避检查、苗栗阿金叔应对警察临检、佳冬叶水旺提供鸭寮作为避难所与情报来源、上埔头村村民严守秘密并搭建稻草堆供其居住,群众还为他们提供食物、住所,协助传递消息,成为其流亡生涯中的重要支撑。萧道应夫妇在接受群众帮助的同时,也尽力回馈,黄素贞教群众识字、读书、做针线,萧道应则凭借知识为群众提供建议,他们还通过与群众交流,传播革命思想,提升群众对国家大事的认知,如叶水旺通过与他们接触学会认中文、了解国家大事。

萧道应的儿子萧开平九岁那年,在书架中找到一本“台共叛乱史”,赫然看到上面清楚记载着他们是“共产党的同路人”以及坐牢的经历。年幼的萧开平惊吓不已,嚎啕大哭,委屈地说:“我的父母竟然坐过牢!我以后怎么面对同学、朋友?”黄素贞向儿女讲述了他们返回大陆投身抗战的经过以及佳冬萧家的抗日事迹,对儿子说:“你的父母为了国家、为了信仰、为了理想,坐牢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社会关系

后世纪念

2007年,为了弘扬父辈的爱国主义传统,萧道应之子萧开平参与发起成立“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并担任常务理事。由台湾近30个抗日家族共同发起成立的协进会在历任会长林光辉、丘秀芷等的带领下,为匡正台湾同胞的历史观、反对“台独”作了许多有效的工作。2013年,萧道应之子萧开平将父亲在抗日时期使用过的手提箱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参考资料 >

独家访谈台湾著名抗日家族后人萧开平——一门几代“好男好女”.人民日报.2025-10-23

促进统一 无上光荣.今日头条.2025-10-23

萧开平.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2025-10-14

烽火岁月的“好男好女”——访台湾抗日志士后人萧开平.人民网.2025-10-14

隔海呼唤祖国的台胞心声——纪念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图文展在鄂开幕 .百家号.2025-10-14

【抗战胜利80周年】追忆台湾“好男好女”抗日岁月.光明网.2025-10-23

台胞抗战文物入藏抗战纪念馆(图).中国新闻网.2025-10-23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