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响
来源:互联网

村村响也叫村村响工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文化载体工程。

基本介绍

广播村村响 信息实时通

近年,随着广播事业的全国性再度迅速崛起,在各级部门领导下,采用调频技术恢复农村广播,使农村广播的发展水平满足于农村基层的需要,满足广播电视协调发展的需要。使这块上连中央、下连百姓的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宣传阵地得到巩固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文化载体工程。

一、广播村村响的重要性。

农村广播“村村响”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件大事,是推进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加强广播农村覆盖的重要工作。是一项惠民助民亲民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落实中央“三农”工作,建设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村广播覆盖面广,渗透力强,是沟通政府与农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村文化相对薄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应更好地深入农村,发挥党的喉舌作用,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村民很难做到按时收看电视新闻、定时阅读报纸及时上网浏览信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广播的形式活、收听面广、传递速度快、传递信息不受时空限制,投资成本低、宣传效果好等特点,有其他宣传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了解新政策、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上传下达的便捷渠道。

二、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是镇村两级加强与基层群众交流沟通的需要

1、农村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连接党与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我国目前四级办广播电视的体制,使镇、村两级基层组织不能进入这一文化宣传平台,而镇、村宣传又无其他传输载体,只能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等传达贯彻上级精神,安排部署镇、村工作。但是,由于基层干部的素质、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上级精神的领悟也有差异,群众听到的可能是“走样”的政策。而通过农村广播这一平台,镇村就可以完整插入要宣讲的内容,有关政策、决策能够方便快捷地送达农民身边,得到村民的理解和认同。

2、建立市(县)、乡镇、村广播网,传送中央、省市及乡镇广播新闻和对农节目,通过现有的农村广播联网实现,造价低廉,乡镇和村广播室均可随时插播,可实现镇与各村点对点广播和广播式广播,使农村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地方政府、农民群众、广电部门全面多赢的局面。

3、农村广播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必备的工具乡镇文化站的职能是

(一)举办各类展览、讲座,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经济信息,为群众求知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二)根据当地群众的需求和设施、场地条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放映活动;指导村文化室和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

(三)协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配送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保证公共文化资源进村入户。农村广播使乡镇文化站更加快捷方便的针对农村基层开展服务。

4、广播村村响搭建起镇村两级与基层群众对话的平台通过农村广播,镇村干部可以不定期进入广播站室,通过广播与农民进行零距离交流和沟通,减少了各种会议,节省了工作环节,节约了管理成本,拉近了干群距离,镇村干群关系明显改进。特别是在发生群体上访事件时,镇村党委通过广播对上访者反复进行说教、引导,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避免了发生不必要的纠纷,防止了干群矛盾升级,是镇村党委处理应急事件不可多得的好帮手。5、广播网高效实用的宣传效果 广播作为现代媒体的重要传媒,不只能最快捷,最迅速地传达政令,及时发布新闻和各种信息,广大的农村人口众多,村民居住分散,少数自然村地处偏僻,广播村村响后,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疫情等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大大增强,能够迅速动员民力,展开施救。成为政府的特殊工具,结束了无统一应急广播的局面。广播以宣传的开放性和收听的被动性这一鲜明特色,成为诸多媒体中的强势传媒。覆盖区内不论乘车。逛街......都处于广播网的有效覆盖下,保证了它的宣传效果。电视报纸的任何节目或版面都有较固定的受群体,而广播网的受群体是多层次的,不管哪个文化层次,哪个年龄层次,哪个性别层次,只要在信号覆盖区内每天都得接受广播,所以商家可通过广播迅速。广泛。有效地把商品宣传出去,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当前广播、电视、报纸三大媒体相互补充,互不干扰,构成强大的现代媒体系统,广播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工具由来已久,与打造文化强省的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相互促进。

三、村村响方案介绍:

1、融合技术性解决方案

针对应急广播农村大喇叭行业,康通电子利用现有的IP技术、RDS调频技术、TS数字音频技术,自主研发生产自有品牌的软件、硬件产品,整合周边产品资源为行业客户(广电局、电视台、中国广电公司、工程商)提供整体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

康通电子应急广播农村大喇叭融合技术解决方案采用多网多模式融合性技术解决方案,针对当地实际的网络情况,地理环境等,结合多年市场实践经验,提供稳定安全的融合技术方案。

目前主流模式有:IP模式、IP+调频模式、TS流模式、有线调频模式、TS流+调频模式等几种主流模式。

IP+调频模式方案

适用条件:宽带网络或广电双改网络通达行政村部,但自然村没有覆盖。

系统说明:系统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将广播信号以IP数据包的形式传送到行政村,再利用广播控制主机的RDS编解码功能把IP信号转换RDS信号,通过调频发射机进行调制放大,以无线调频的方式发送到每个广播点,解决广播最后一公里的覆盖的问题。

优缺点分析: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组网比较灵活,解决了信号最后一公里覆盖问题,系统末端采用无线的信号方式,解决因地形复杂,施工布线困难等问题。

但是该技术对于有线宽带网络或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具有较高要求,有线宽带网没有通达或有线电视没有进行IP化改造的地区无法使用该技术。

TS流模式方案

适用条件:该技术适用于有线/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已通达的地区,无需重复布线或布点。

系统说明:系统基于TS流信号传输,在广播系统管理平台的协调作用下,能够按照确定的封装协议和数据格式,按需形成日常广播消息指令,根据需要送达至数字电视前端,各路信号经复用器进行合流处理后,送入QAM调制器进行调制,根据传输线路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传输方式:

1、有线数字电视:采用DVB-C制式,利用同轴线缆传输。

2、无线地面数字电视:采用DTMB制式,利用无线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发射无线信号进行传输。

优缺点分析:此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采用数字信号进行传输,质量高,失真小,可以传送音视频文本等多种形式的应急广播,以满足今后应急广播村村响发展的需求。

但是此技术受限于目前有线/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在县级以下通达情况,以及县级以下平台TS流适配、复用、加扰等设备的部署情况,在不具备TS适配、复用等功能的平台(如乡镇、行政村)无法实现本地插入,不具备脱离上级独立进行应急广播播出的能力。同时,需要单独规划应急广播频点,或占用现有广播电视频道来完成应急广播节目的传输。

参考资料 >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