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院寺(别名:阁子院、西大寺),是位于保定市涞源县城广昌大街西侧的宗教寺庙,创建于东汉,唐时重修。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240平方米。清光绪二十年,阁院寺重修。现存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等主要建筑。
阁院寺坐北朝南,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经楼等位于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还有东、西配殿和禅房等附属建筑。阁院寺保存着辽代以后多个朝代(如元、明、清)的窗棂、文殊殿壁画、飞狐大钟等文物。1996年11月20日,阁院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通过总投资4500万元的阁院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并计划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于当年10月底启动。
历史沿革
阁院寺始建于东汉(25-220年),唐代(618~907年)重修。
辽应历十六年(966年),建造文殊殿。阁院寺内其它建筑如天王殿、藏经阁等均为辽以后所修补改建。
元代泰定年间、至元年间以及明代嘉靖年间、正德年间,阁院寺内的文殊殿经历数次修缮。
清光绪二十年,阁院寺重修。
1996年11月20日,阁院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阁院寺位于保定市涞源县城广昌大街西侧。
建筑规模
阁院寺,明之前称为阁子院,俗称西大寺,是一占地约7000平方米的围合院落,其中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等。
建筑布局
阁院寺坐北朝南,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经楼等位于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还有西便门、东、西配殿和禅房等附属建筑。
主要建筑
文殊殿
文殊殿始建于辽朝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是阁院寺的主体建筑,是辽初武定节度巡官李存菀为其父武定军上柱国李彦超祈福而建造的。文殊殿面积为484平方米,始建于辽代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是我国现存最原始、最完整的千年以上土木结构建筑之一。文殊殿平面呈长方形,屋顶为单檐布瓦歇山顶。面阔三间,16米,进深三间,15.7米,单檐歇山顶,梁架采用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斗栱用材硕大,总高为柱高的百分之六十,突出了斗栱在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殿内墙壁上有早年壁画,为一寸多厚的白灰所覆盖,得以保存至今,殿前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东西有两棵古松对峙而立。在文殊殿前还有辽应历十年(公元960年)八棱汉白玉经幢一座。殿东南角的钟楼基址上,存有古钟一口。
天王殿
天王殿建于明代,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
藏经楼
附属文物
窗棂
阁院寺保存着辽代以后,元、明、清多个朝代的窗棂样式,堪称“中国古窗棂博览馆”,其中两块辽代菱花格子窗棂尤为珍贵,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完好且依旧使用的菱花格子窗棂。
文殊殿壁画
文殊殿内南面为殿门主立面,其他东西北三面墙壁上均有大幅壁画,主要部分被黄泥覆盖,只有少数地方有黄泥剥落、壁画外露的情况。从剥落的黄泥处可以看到莲花座、佛像衣袖等图样,可以推断壁画记录的是佛教故事,且吸取保存了盛唐的特色。
飞狐大钟
飞狐大钟位于阁院寺东南角,钟高1.6米,口径1.5米,重约2吨。口部分铸6个钟耳,钟身铸铭文,有汉、梵两种文字。据钟身铭文记载,此钟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是为皇帝和公主祈福铸造的,是我国现存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朝大钟,因钟铭文中有“飞狐”字样,被称为“飞狐大钟”。“阁院钟声”是涞源县古十二美景之一。
八棱汉白玉经幢
位于文殊殿前,建造于辽应历十年(公元960年)。
历史文化
阁院寺八最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中国辽初最典型的官式建筑;中国唯一的三开间、方形,减柱造殿宇;代表辽代最高水平的、单体佛像尺幅最大的壁画;现存年代最早的菱花格子窗棂;代表中国古建最高水平的斗拱结构;年代最早的青绿色为主的外沿彩绘;中国唯一的有明确铭文纪年的辽朝大钟。
阁院寺三宝
斗拱、窗棂、壁画。
开发与保护
阁院寺内文殊菩萨殿、天王殿、孙中山纪念馆等内部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仍保留有较多佛像雕塑等,包括文殊殿内的文殊骑狮塑壁一座,均于文革时期被砸毁,庆幸的是当时的红卫兵没有产生烧毁这些土木建筑的想法,从而使得文殊殿等一众优秀建筑得以保留,甚至用黄泥对殿内壁画进行了较厚的涂抹覆盖,反而对壁画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因历经千年风雨,目前阁院寺内文殊殿、天王殿、藏经楼等多座古建已出现裂缝。为保护这一古刹,2009年,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通过总投资4500万元的阁院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并计划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于当年10月底启动,此次修缮工程预计2020年前后结束。
参考资料 >
河北省第一至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河北省文物局.2025-08-16
著名千年古刹阁院寺大修 将于2020年重迎游人.网易新闻.2025-08-16
涞源历史古迹.涞源县人民政府.2023-11-0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