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
来源:互联网

河是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古名滋水,发源于秦岭北坡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以北,包括清峪、流峪、同峪和倒沟峪4支源流,源流在玉山镇汇流后称灞河。灞河全长109千米,流域面积2581平方千米,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西安市未央、灞桥区之间汇入渭河。

春秋秦穆公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后“霸”字演变为“灞”,称为灞水。灞河上游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左右摆动,河道弯曲甚多,新中国成立后建有较完善的堤防系统。灞河流域内农业发达,灌溉历史悠久,流域内建有灞渠、跃进渠、蓝桥渠、普惠渠、灞惠渠、团结渠、立新渠等诸多引水工程。灞河是渭河平原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是所谓的“八水绕长安”八水之一。灞河上游,距西安市约100多华里的地方是蓝田人的发现地。灞河上还有郑国、白渠等古迹。在灞桥区境内河段长度34千米,沿岸的西安半坡博物馆灞桥遗址老牛坡遗址使得灞河文化带的建设拥有充分的历史文化基础。

历史变迁

名称由来

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后改为霸水;后“霸”字演变为“灞”,称为灞水。它是渭河主要支流之一。

河道变迁

浐、灞河,约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骊山再次隆起,蓝田县北侧的横岭原随之上升,迫使秦岭山地来的水流环绕横岭原南侧而流,开始形成灞河。灞河下游段进入渭河平原,显示出游荡性河流特征。古时浐河是直接入渭的,灞河绕铜人原(临潼区西)向东流去,并不与浐河交汇。后由于骊山隆起,影响灞河向西偏移,而浐河距骊山较远,偏移较小,故使灞河夺去了浐河河道,浐河沦为灞河的一级支流。浐、灞汇合后,由于基底灞河断裂构造的扼制作用,河道比较稳定,只是由于渭河的北迁,入渭口向北推移。

水利灌溉

汉高祖刘邦五年(前202),西汉建都长安,重视水利,形成以长安为中心的水利网络。刘彻元光六年(前129),在渭河南岸开凿长300里漕渠,西起长安西南昆明池,经今灞桥区北部新筑、新合两乡,接纳浐、浦、潏诸水,东至潼关连接黄河,漕运关东粮米,兼灌农田万余顷(灌溉灞桥区农田约1万亩)。隋开皇四年(584),沿汉漕渠旧线开凿广通渠。唐代又多次疏浚,使之成为京师经济动脉。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引浐、灞水灌溉面积1.60万余亩。民国时期,战乱、灾害连年,民不聊生,引水灌溉面积仅有0.3万亩左右。建国后,建成引水工程16处,累计灌溉面积8.59万亩。后经扩建、改建,1993年存引水工程3处,有效灌溉面积2.25万亩。

位置境域

灞河,发源于蓝田县灞源镇华岔村西部。西流至华胥乡的新街西北入西安市灞桥区区,于东经109°1'和北纬34°36'14”处注入渭河。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灞河有四大源流即:清峪、流峪、同峪和倒沟峪,它们在玉山镇汇流后始称灞河。

流域水系与特征

主流

麻川水,为灞水的主流。源在灞源乡东约10公里的董家崖。西流汇老虎沟水、松树沟水、白草沟水、冷水沟水、磨岔沟水、秦峪水沟水、南沟水、柳泉沟水至灞龙庙(今灞源乡政府所在地)西部,汇北川水。

北川水,灞水主流之一,亦有称作主源的。它源于灞源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0公里的箭峪岭北麓,南流,汇峪子沟水,大东沟水、曹家沟水、铁铜沟水、何家沟水、南孤庄水、白杨岔水至灞龙庙西部与灞源的麻川水汇合西流,汇湘子岔水。

湘子岔水,灞水主流之一,它源于灞源乡南木家台的东麓,北流汇杨家沟水,乌梢沟水后,至灀龙庙西部汇入灞源水西流,称“倒回峪”。

支流

辋峪河,又称屋水,是濡河的最大支流,有东西二源。东源名曰东采峪水,长21公里,源于葛牌乡南的东沟南部,俗称沙沟是辋水之正源,北流汇油房沟、西沟二水、小山门沟水、瓦屋沟水至葛牌镇,再汇梨园沟水、南沟水、粉房沟水,西北流至铁索桥汇弥陀河水,银锭沟水、勇山沟水、尧沟水、榨菜沟水、纸房沟水、麻子沟水、虎岔沟水、凉水沟水、黄沙沟水、孤独沟水至两河桥,与辋水西源相汇。西源又名西采峪水,全长20公里,它源于红门寺东南的刘申沟东部,西北流汇大北沟水、大南沟水、张路沟水、北沟水、费家沟水、姚沟水、王和尚沟水、赵家沟水、刘家沟水、板厂水、唐家沟水、松林沟水、大坪水、武家沟水、杜家沟水、潘家园水至红门寺街,汇源于秦岭南麓的西采峪沟水北流,再汇四女桥沟水、冰水沟水、核桃沟水、土家沟水、印沟水至两河桥,与东源相汇。下称辋河。辋川河西北流,汇地瓮沟水、石板沟水、诸家河水、突沟水、西杆沟水、大苜蓿沟水、陈家沟水、小苜蓿沟水、鸦获崖沟水、郭岭沟水、黄沟水、陶峪河水、玉村沟水、营上水至县城西南汇入灞河。

倒回峪,即麻川水、北川水与湘子岔水汇于灞龙庙后,西流至九间房乡下寨西段,一名倒沟峪,又称石门峪,东西长约17公里,灞河自漏龙庙西流,先后汇小南石门沟水、大南石门沟水、黑石河水、胡家沟水、大小南沟水、大小胡芦岔水、两岔河水等至九间房乡的下大寨汇流峪水。

流峪水,灞河主要支流之一,全长约20公里。它源于张家坪东沟村西北、木家台的南麓。西流汇庙沟水、韩家沟水、元家沟水、铜家山水、石沟峪水等,于九间房乡的徐家庄附近汇入倒回峪水,后西流又汇清峪水。

清峪水,全长约19公里,灞河主要支流之一。它源于将军帽山东省北麓,南孤庄沟,西流汇赤脚河水、岱北岔水、台子后沟水、北峪水,至清峪水汇后西南流,汇小清峪水、黄沟水、同峪河水、曲子村水后,至南玉山村旁,汇入倒回峪水西流。南玉山以下,始称灞河。灞河西流再汇于厚镇乡庙坡附近南流的稠水、公王水、桐化沟水、尹家沟水、覆车谷水、雷家河水、晒峪水、安沟水、李家沟水、党家岭水、大峪水、任家沟水、陈家坡水至张寨村之东与蓝水(清河)相汇。

白马河,又名土胶河,源于横岭南坡、三官庙镇的南沟,西南流14公里至县城东南注入灞河。

白牛河,又名漪水,源于三官庙乡以南的封家湾,西南流汇樊家沟水,流长15公里,至青羊庄汇入灞河。

五里河,又名注水,它源于三官庙乡西部的马后湾,西南流14公里至白羊寨西注入灞河。

十里河水,有东西二源,东源称小城河,源于金山南的后湾,西南流12公里至徐梁坡村与西源汇合。西源称西底沟河,源于三官庙乡西部的核桃园村南,南流11公里至徐梁坡村与东源相汇合,再东南流3公里至席家河,西汇入灞水。

华山沟水,流长约10公里,有东西两源,东源源于冯家村乡西沟湾村北;西源源于洩湖乡的毕家寨村东,两源至华山沟相汇,西南流至王三庄南,注入灞河。

沙河水,源于浅湖乡的西坡村旁,南流14公里注入灞河。

漫道河,是条小河,源于洩湖乡的池秦村北,南流6公里注入灞河。

华胥河,源于华胥乡的屠家沟,南流8公里注入灞河。

红河,旧志称横河,有南北两源。南源水浊,源于骊山南麓的羊茂山,流经红土坡,水色变红,故名红河。红河西南流10公里至鹿家嘴村西南,与北源相汇。北源出骊山南麓,灞桥区的崇家沟村旁,西北流5公里汇十旗河,至上韩家入蓝田县界,再南流5公里至鹿家嘴与南源相汇。南流约5公里注入灞河。

西沙河,为蓝田与灞桥区界河。它源于华胥乡北的蓉家村北,西南流5公里至朱家寨村西进入灞桥区界,再西南流约1.5公里注入灞河。

浐河,发源于汤峪乡秦岭主脊北侧海拔2000米以上,于西安城郊灞桥区注入灞河,全长63.5公里,流域面积760平方公里。主源为汤峪河,出山区汤峪口后,呈西北流向切穿白鹿原,于长安区魏寨乡与岱峪河汇流后始称浐河。主要支流有库峪河、汤峪河、岱峪河、荆峪河。库峪河为长安、蓝田县两县之界河,发源于长安县东南部秦岭主脊北坡,向北流经库峪口出山地,于长安鸣犊乡汇入浐河,河长37.7公里,流域面积119.75平方公里;汤峪河,又名石门峪水,源于汤峪乡南月亮石东北1.5公里处,向西北流至斗井沟口,先后汇水层沟水、铁冠沟水、刘家沟水,至东沟口,北流,再汇半截沟水、黄毛沟水、南沟水、野猪窝水、野猪砭水、小蒜沟水、党家沟水、女桥沟水、吴家沟水、齐家沟水至汤峪口北流10公里在长安的白庙村西与岱峪水相汇,全长31公里。岱峪河,又名焦岱河,源于紫云山北麓的老沟,向东北流,汇西沟、东沟水后,北流至华山庙,再汇台沟水、大沟水、小沟水等至百神洞,再折向东北流入小寨镇,再汇小寨沟水、寺沟水、和尚沟水、牛心峪水、老虎沟水至焦岱镇之北,再汇羊峪水而流向西北,至长安区的白庙村西与汤峪河相汇,总长约29公里;荆峪沟河,讹称鲸鱼沟水,古名长水,源于荆山西麓的毛家十字,西北流向,先后汇峪沟水、聚仙坊水、韩家沟水、李家沟水,至孟村乡的朱家沟村南入长安界,流长约16公里。再往西北流11公里至灞桥区的高桥西3公里处汇入浐河

清河,又名蓝水、蓝桥河,全长40公里。它源于商县蓝田县交界的好汉岭东麓,北流汇南沟水、店子沟至牧护关西南,折而西流至蓝桥镇杨家湾村西南2公里处入蓝田界。继续西流,先后汇冷水沟水、北沟水,南界牌沟水、包家沟水、榆村沟水、扇车沟水、窄峪沟水、龙洞沟水、白石河水、鸭峪水、斜峪沟水再折西北,通过悟真峪至河湾口西流至冯林寨北,再汇东沟水西流至胡家寨村西注入灞河。

水文特征

河谷较宽阔,河床表现为一束一放又一束之串珠状形态。前程附近谷宽4至5公里,县城处达10公里,新街又收缩至仅1.5公里。汛期一般在夏季3个月,枯水期在冬季3个月。中上游在暴雨来之时,洪水猛涨猛落,形成凶猛洪水过程。1935年马渡王曾有高达29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1953年8月2日最大洪峰流量达1600立方米/秒。马渡王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54万吨,年内分配与径流量的年内变化一致。汛期输沙量最大,马渡王站年平均含沙量为6.32公斤/立方米,汛期8月份达18.5公斤/立方米。

灞桥区境内,河床比降,浐、灞河交汇处以上为2.35%,以下为1.58%。年平均径流量6.07亿立方米,其中:7至9月份最多,占33.8%;1至3月份偏少,占12.1%。据马渡王水文站资料,年平均输沙量为293.69万吨,最大为935万吨(1962年),最少为58.6万吨(1972年)。汛期河水最大含沙量达950公斤/立方米(1973年7月23日)。最大洪峰流量2160立方米/秒(1957年),最小洪峰流量229立方米/秒(1966年)。最枯年份中下游常断流。

灞河保护

污水治理与监管

灞桥区优化调整了区街村三级河湖长配置,形成了浐、灞两河和6座水库为主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确保“每个水体都有人管”;制定《入河排污(水)口“一人一口”“一口一策”方案》,实施24小时视频监控,整治雨污水混接点,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保障浐河、灞河水质安全。

治理前,这里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几乎是直排进浐河和灞河,浐河、灞河成了臭气熏天的“城市下水道”。后来经过治理,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潭公园等多个大型生态公园建立了起来。2019年西安市市开展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以来,灞河又从污水治理、堤防治理、护堤林建设、生态修复、水文化建设等方面规划了16个重点治理项目。灞河构筑的生态堤防已达到98.4公里,修复了9处生态滩区,栽种改造了2405亩护堤林。

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

西安市实施水生态建设修复行动,相继实施灞河左岸堤防、浐河右岸河堤景观绿化提升等项目;35.17公里浐灞河“三河一山”绿道全线贯通,建成驿站13个,新增绿化480亩、水域1000亩,提升了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态环境、拉大了城市骨架。

为治理浐河和灞河,西安市市专门在浐河和灞河相汇处设立浐灞生态区。浐灞生态区建成了雁鸣湖公园、西安世博园、桃花潭公园、滋水公园、广运潭公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南北合理布置的生态公园,总面积超过10000亩,湿地面积达到23000亩,浐灞河地表水长期稳定在地表Ш类水质以上,六座生态公园由浐灞河自南向北串联,浐灞生态区已经成为南衔秦岭、北连渭河的重要生态走廊。

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2年,西安市发布了《西安市灞桥区灞河提升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全面规定了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报告书明确指出,施工企业需优化施工安排,合理规划施工时间和顺序,尽量避开动物活动频繁的区域和时段,同时划定工程征地范围,明确施工区域边界,避免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此外,还需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在灞河湿地生态保护方面,施工企业要严格控制施工面积,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妥善处理工程弃渣和废水,确保废弃物和废水得到合理处置,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同时,加强施工车辆和机械管理,规范其使用,减少对湿地的破坏,并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和水生态检测,及时掌握水质和生态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报告书还明确禁止施工人员随意捕猎和惊吓各类野生动物,严禁在濡河及周边水体内捕杀鸟类,通过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采用图片教育、公告、宣传册发放等形式,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并在施工区域设置保护动物宣传牌,提醒施工人员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在施工管理方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施工人员的行为规范,加强宣传教育,使施工人员自觉保护水生动物,遵守生态保护规定,严禁在施工水域进行捕鱼或从事其他破坏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的活动。为减少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施工前实施驱鱼措施,将鱼类驱离施工区,选择低噪音机械降低施工噪音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并沿水施工时设立有效的废水拦挡措施,防止施工废水流入河道,保护水体环境。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确保灞河提升改造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风貌管控措施

西安市灞河重点区域风貌管控条例》经西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七次会议于2021年10月28日通过,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21年11月26日批准,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灞河重点区域内湿地和规划的公园绿地,不得改变用地性质,不得减少用地规模。临河建筑退让用地界线距离应当符合本市相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建筑高度、用地性质等由风貌管控要求确定。灞河重点区域内应当塑造富有变化、协调有序的建筑形态。灞河重点区域内夜景照明应当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及风貌管控要求,突出西安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西安国际会展中心、曲江宾馆等重要公共建筑,打造特色鲜明、层次丰富、富有韵律的滨河夜景等内容。

开发治理

防洪工程

灞河治理

灞河流经蓝田县13个乡(镇),66个行政村,273个村民小组。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左右摆动,河道弯曲甚多。60年代,上游断面150~200米,下游250~400米,少数河段达700米。

1961年11月,县水利站规划设计,华胥公社惠家斜大队修建70米混凝土砌石河堰,堤河滩地700多亩。接着张家斜、惠家斜、张河湾、拾旗寨4个大队联合修建7公里防洪堤,堤内拾河滩地1100多亩。1963年,洩湖公社漫道、薛家河、十里铺,三里镇公社青羊庄、白羊寨,普化公社马湾,李后公社罗李村,马楼公社马楼、安沟,玉山公社玉山、尚寺、阎河等大队修建河堤。1965年,上下游修建重点防洪堤17处,群众自蜣生石灰2000多吨,挖基础8.8万立方米,砌石5.7万立方米,堆砂堤31万立方米,投资31.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4万元,群众自筹5.2万元),投工70多万个工日,修建沉捆坝、铅丝笼坝、干砌石坝14.5公里,拾河滩地2730亩,保护耕地6700多亩。“文革”期间,治河无人问津,群众自发进行补修。1977年10月下旬,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治理灞河总指挥部,下设东川、城关、西川三个战区,组织沿河玉山、九间房镇、马楼、普化、李后、大寨、城关、三里镇、洩湖、安村、孟村、华胥等12个公社社员开展治理“百里灞河”大会战。先后有51个大队,244个生产队的3万多名男女社员,在41.6公里长的灞河两岸开展治河工程。到1978年春季,治河5个多月,投工382.82万个工日,投资10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4万元),移动土石593.12万立方米,修建河堤67公里,修丁坝345个,加厚土层改造低产田6536亩,新拾河滩地1856亩,修建田间道路35公里,植树41.55万株。这次治理灞河指导施工中强调“百里灞河一条线”,一些河段违背自然规律,缩窄了河道行洪断面,一些新修工程质量不高。到1983年,新修河堤一半冲毁,损失很大。

辋川河治理

1953年支流辋川河上游东、西采峪遭受洪水灾害后,沿河葛牌街、泸定桥、白家村、草坪、阴坡等村采取随弯就势,垒石砌堰,修拾河滩地。1962年冬季,草坪街投资9400元,用工1.2万个工日,修建浆砌石河堤450米,保护了街镇安全,拾河滩地150亩。1963年冬至1965年春,大寨公社薛家村、营上、大寨、榆林等大队对河口以下河道进行治理。工程分为两期进行,投工10.2万个工日,投资3.1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7万元),移动土石6.94万立方米,共修防洪堤7.5公里,修拾河滩地3100多亩,保护堤内耕地5800亩。70年代后期,西采峪甘家坪、板厂、龙王庙、狮子沟、红门寺、玉川、两河桥、董家崖和官上、阎家村动工治河修堤,拾河滩地。

引水工程

无坝引水自流灌溉渠道。从蓝田蓝关街道南寨村引灞河水。1957年11月动工修建,1958年建成,从南寨村南辋、灞河交汇处自流引水,灌溉蓝关镇、三里镇、洩湖(辖原冯家村)、华胥、孟村等6个乡镇21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的部分耕地。渠首年引水量3000万立方米以上,灌溉面积1373.3公顷,旱涝保收田面积1100公顷,其中抽水灌溉226.7公顷,水田113.3公顷,渠井双灌866.7公顷。1959年成立辋灞渠灌溉管理委员会,1964年成立灌溉管理站,2007年列入全额事业单位管理,负责计划用水、供水、管理等。省、市、县多次投资,对该工程先后进行10多次维修,浆砌坝面、衬砌渠道、改建渡槽等,改善灌溉面积133.3公顷。1996年7月~2008年向县自来水公司供水12年,1200万立方米。灌区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8~1970年亩产250千克。1971~1990年亩产500~675千克,1991~2010年夏秋两季亩产平均1100多千克。

在厚镇乡清峪河右岸,由槐树沟口引清峪河水。1958年8月动工,1961年3月试水,当年秋灌120公顷,由厚镇、普化、玉山等10个乡镇农民参加修建。干渠长12.5千米,南、北干渠引水均为每秒1立方米。1961年设管理处,有乡村管理工人20人。1962年至1972年无人管理,损毁甚多。1972年至1973年重新疏浚环山渠道,改800米木制倒虹为砼倒虹,成立管理站,属县管工程,设3名专管干部。1984年秋阴雨连绵,渠道滑塌,大部破坏,渠道废弃。

主灌蓝关镇(原大寨乡)冯林寨、蒋寨、洛寨、新寨、张寨、胡家巷、圪垯、滹沱、大寨等9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375.33公顷耕地。渠首在普化镇杨斜村清河南岸。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长郝兆先筹建。1956~1958年重建,属无坝自流引水渠。1964年因渠系配套不完备,另增修长33米,高1.35米低栏栅水坝一座,暗洞80米,4孔节制闸1座,浆砌渠道300米,灌溉面积恢复至373.3公顷,属乡镇管理工程。1987年以后,因管理机构不实,工程老化,濒临半废。2009年后由国家投资249.75万元,衬砌主渠6.15千米,分渠16条23.8千米,各类建筑物101座,灌溉面积增加到529.3公顷。

普惠渠位于县东川普化镇,从安沟河口引灞河水。1957年12月至1958年6月修建,总长7.9千米,流量每秒1立方米,设计灌溉366.7公顷,涉及原马楼、普化、李后3乡13个行政村,从铁瓦沟退水。1984年因大部分损毁进行第二次整修,灌区缩减到楸树庙、石头滩、清凉寺、石韦、景靳5个行政村,属乡镇管理工程。1990年以后因河床降低,渠平槽拆,无人管理而报废。

九间房灌区为乡管工程,是在1958年兴建的胜利渠基础上扩建的,引倒沟峪和流峪河水。2009年国家投资114.85万元,衬砌水渠9条7.9千米,分渠9条3.92千米,修建筑物25座。修复后恢复、增加灌溉面积266.3公顷。

军刘堰修于清末民初。位于普化镇杨斜山底村,引自蓝峪水,群众自发开凿,属村管渠。该渠有3条支渠,总长8.07千米,灌溉面积324.9公顷,地域包括杨斜、山底、杨家、任家、李家、张独庄、胡家寨等自然村。1990年后几次修复,效果不佳。2009年经省、市审批立项,投资81.69万元,衬砌支渠3条8.07千米,分渠16条13.34千米,大小建筑53座,恢复并保证了灌溉。

灞惠渠原名“西长临”合作渠。渠首位于灞河右岸灞桥镇西渠村,无坝引水,设进水闸1座,设计引水流量4万立方米/秒。灌区包括县(区)7乡,耕地面积4.97万亩。其中:灞桥区1乡0.99万亩;长安县3乡2.91万亩(1958年10月划归灞桥区);临潼区3乡1.07万亩。渠系工程有:干渠1条长2.57公里,渠底宽2米,渠深1.80米,边坡比1:1,比降1/2500。支渠2条长16.7公里,渠底宽1米,渠深1.56米,边坡比1:1,比降1/2000,输水流量各2立方米/秒,各类配套建筑物57座。工程设计考虑到灞河流量不足,确定运用方案以冬、春灌为主,争取引洪灌溉秋田,设施面积4.47万亩。

1957年9月16日,陕西省水利局召开座谈会,决定成立“西长临合作渠工程委员会”。主任由灞桥区副区长担任、副主任由长安区临潼区副县长担任,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施工。建设资金采取民办国助方式解决,凡灌区乡村按受益面积每亩负担2.29元。总投资14.90万元,其中国家9.70万元,乡村自筹5.20万元。

灌区由3县(区)抽调专人组成管理机构,负责灌溉管理和工程维护。1959年,实灌面积3.30万亩,引水量约300万立方米。1965年后,由于灞河采沙和城市水源地影响,河床下切,地下水位下降,渠首不能正常引水,灌溉面积逐年下降,临潼区3乡停灌,渠道失修报废。1973年3月,郊区革委会决定,由灞桥人民公社组成“灞惠渠管理站”。1980年,仅存干支渠5公里,灌溉灞桥镇耕地0.05万亩。1984年,因河床下切1.5米,无法引水而废弃。

团结渠位于灞河右岸洪庆镇。1957年8月,由原豁口乡组织2800名民工修建,投资0.16万元,同年12月建成并引水冬灌。渠首位于灞河右岸的惠东村,设计引水量1.5立方米/秒。有干渠1条长3公里,支渠8条长5公里,灌溉惠东、惠西、田王3村的河岸耕地0.50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0.33万亩,渠井双灌0.17万亩。经过长期运行,渠道淤积失修,1978年,实灌面积下降到0.16万亩。1989年,河床取沙下切,将渠首移至上游燎原村,无坝引水,设进水闸1座,并对灌区重新进行规划,干支渠长11.2公里,设施面积1.80万亩。1991年,对渠首1公里干渠进行浆砌石防渗。1993年,有效灌溉面积0.30万亩,年引水量约100万立方米。

立新渠位于灞河左岸霸陵乡。1972年12月开工,1973年5月竣工。渠首位于马渡王村,设计水流量1.5立方米/秒。灌区包括霸陵乡13村36个村民小组。渠系工程有干渠1条长11.5公里,已衬砌8.5公里,支渠5条长13.5公里,分渠51条长25.5公里。设施面积0.6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5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30万亩。

污水过灞工程位于灞河右岸新筑乡。国有工程。引用西安市城市污水(沣惠渠),设计灌溉面积11万亩,其中自流6万亩,提灌5万亩。1975年3月,由郊区革委会组织施工,1978年5月,基本完成自流灌区渠系工程。渠首位于灞河左岸未央区潭家乡下水腰村,沣惠渠胜利一支渠末端,通过渡槽引入右岸。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

灌区包括灞桥区、新筑、水流、新合4乡(镇)、24村、254个村民小组,有6.34万人,耕地11.39万亩。建成干渠3条长26.41公里,衬砌12.5公里;支渠8条长32.4公里,各类建筑物106座。主要有灞河渡槽1座,长500米,宽3.5米,为箱形双悬臂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槽上设便桥,荷载3吨;双曲拱斜拱渡桥2座,净跨度6米,桥面荷载3吨,渡槽侧墙采用无筋肋板结构,支承部分采用空腹双曲拱结构;新合输水隧洞,长360米,高2米,宽1.2米,采用装配式施工方法,侧墙用水泥块砌筑。国家投资137万元。

污水过灞自流灌区,主要利用城市污水资源,进行冬春施肥灌溉,设施面积6.6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7万亩。1977~1982年,最大灌溉面积1.68万亩,最大引水量352万立方米(1980年)。1983年后,因供水不足和引起地下水污染等原因而停灌。1985年,灞桥区人民政府决定废弃,管理机构撤并,渠道工程报废。

风景名胜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是浐灞生态区乃至西安市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西安市东北部灞河入渭口三角洲区域,属内陆河流湿地,具有西北河口湿地的典型特征。与西安其它地区相比,水分相对充足,水资源量较多,为生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湿地公园成为西安地区物种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4700亩;设起源门、科普馆、观鸟塔、湿地水街四大标志性建筑;分“野趣区、精致区、时尚区、河道区”四个展示版块。各版块根据不同功能,分布六大景观和十大体验项目,园区设花溪茶社、滋水榭、稼穑园三大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息、餐饮、零售服务。在湿地公园,春季踏青赏花,夏季观荷采莲,秋季采摘百果,充满生活气息的鲜活场景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变幻。湿地公园水面面积2400余亩,从灞河而来,通过取水口、沉沙池、人工湿地、种植池、退水口层层净化后又回到灞河里去。种植池里生长着芦苇、香蒲水葱等水生植物,其核心的技术,就是钠离子膨润土防水毯技术,不*效防止水的渗漏,而且植物的根系扎不透,且不影响植物生长,该技术在整个湿地公园得到广泛应用。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内大面积湿地,为动物繁衍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这里是中国三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中部路线,因而此区域栖息多种野生水禽。区域内各类动物200种,其中鸟类100余种。随着季节更迭,白鹭、鸬鹚、普通秋沙鸭等鸟类相继栖住,更有黑鹳白琵鹭中华攀雀水雉等珍稀鸟类纷纷现身公园。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候鸟迁徙停留,部分已经成为湿地公园的留鸟。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位居西安市上风口,湿地水汽蒸发,对全市气候起到湿润的效果,真正意义的体现了还“一江清流”给渭河,送“一缕清风”给西安的建设理念。作为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及公园建设的具体实践、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学校试点单位、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基地、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将建设成为浐灞生态区北翼的发展引擎,西安城市的生态地标,陕西省绿色旅游品牌,国内国家湿地公园的标杆,并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引领西安“城市绿肺”搏动不息,为西安城市形象注入新内涵。

灞柳风雪

灞柳风雪是隶属陕西省的著名民间俗景“关中八景”之一。在西安市的灞河(古称灞水)附近最为著名。西安市境内东有灞水,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其位置在今灞桥镇西北方向5 公里处的上桥梓口村以西,灞水两岸多植柳树,每年到得春天,灞桥两岸绿柳覆荫,垂柳漫天,飘飘扬扬,恰似春日里的一场雪,景况极美。

有水有桥,柳树自然也不能少。《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烟雾蒙蒙,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唐时在灞桥设有驿站,当时叫做“滋水驿”,也被称作“灞亭”。古时人们多在此处迎宾送客,依依话别。灞河、灞桥、灞柳、灞亭,古往今来,竟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生离死别,离愁别绪,诗情才气,到了这个地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到暮春时节,灞桥之畔总是绿柳低垂,柳絮飞舞,宛如漫天雪飘,这就是“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桥遗址”。

西安奥体灞河景区

奥体灞河景区是国际级水利风景区,是西安国际港务区重点打造的水生态治理典范的国际级滨水景观。景区通过河堤拓宽和曲率化改造、亲水平台建设及景观重塑等手法,为西安市民营造了一处“全开放、大融合、高参与、重生态、续文脉”的滨水主题公园,是集康体、运动、休闲、文化、生态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廊道。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宽敞的休憩锻炼场所。

景区是结合了灞河自然地理环境,综合考虑奥体中心和港务区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和标志性,提供优质滨河景观,设计出彰显地域特色、凸显西安新中心的城市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品质滨水主题公园,打造成西安国际港务区靓丽的绿色名片。景区拥有奥体驿、五常驿、长门驿、曹渠驿四个驿站,每个驿站的名字设立都有相对应的解说,市民在游玩的过程中得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其中的奥体驿作为本段唯一的一级驿站,里面不仅包含了对客服务、书吧、咖啡吧、文创产品展示、能量补给站等,同时内设了文化宣传角,将全市全域的治水工作做了全面的介绍宣传和历史性节点的回顾。

灞河元朔大桥

元朔大桥,西起北辰大道,东迄港务南路与迎宾大道交叉口,连接灞河西路和灞河东路,桥梁全长1054.18米,是西安市首座双塔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也是中国国内最大跨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世界最大跨空间主缆双塔自锚式悬索桥、世界最宽整体桥面空间索面自锚式悬索桥。

元朔大桥最独特亮眼的部分,是它的外形,从河面看过去,双塔造型呈现出皮划艇形状,这样的设计以“千古一舟”为题,象征“舟行古今、跨越时代”的文化内涵。再从桥身的角度看过去,双塔呈现出西安市市花——石榴花的形状,白色的双塔和主缆,凌空飞架,在蓝天白云之下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照,壮观雄伟。

古迹遗址

灞河,是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古名滋水,主要支流有辋峪河、浐河等,全长109公里,在灞桥区境内河段长度34公里,沿岸的半坡遗址灞桥遗址老牛坡遗址使得灞河文化带的建设拥有充分的历史文化基础。

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1954年-1957年间,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 。2002年—2005年,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隋灞桥建于杨坚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从唐代至元代均有修葺,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多孔石拱桥。1994年4月,农民挖沙时在现今柳巷村灞河河道下发现一件石刻龙头,随后陕西省省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抢救性发掘,据发掘实物和文献资料证实,该桥即久负盛名的古灞桥遗址。当年发掘清理出三孔桥洞、四座桥墩,在石桥拱腹填充物中发现有隋唐时期瓦片、唐代琉璃瓦残片及宋、金、元瓷片等,表明该桥使用到元代才废弃。该遗址的发现曾被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并在此后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牛坡遗址位于洪庆街道燎原村,灞河东岸白莽原南缘台地上,是以商代文化堆积为主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存。1985-1989年发掘,发现大型夯土基址、房屋残基、冶铜作坊遗存、烧陶窑址、灰坑、墓葬、车马坑以及青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和卜骨等。其中,大型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及铸铜遗存的发现,在陕西境内实属罕见,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冶金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老牛坡遗址是灞河流域发现的极少数商代大型聚落遗址,是陕西商代考古的重大收获,为研究商代方国的分布、商代文化面貌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关文化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李白诗句中的送别场景,是唐代灞桥折柳、长亭送别时的日常一幕。如今,灞桥附近得到治理的灞河湿地公园,是西安市民和外来游客的网红打卡之地。

参考资料 >

《文化大百科》 20150130 灞河.央视网.2025-08-21

灞河.《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3-06

西安八水绕长安——灞河.百家号.2024-03-06

灞河.《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5-08-20

何以中国丨蓝田猿人遗址:实证百万年前的人类文明.央广网.2024-03-06

水润中国·关中问渠|陕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双怀:郑国渠的兴建开启关中水利新格局.腾讯网.2025-08-20

长安八水——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2025-08-20

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682号提案的复函.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政府.2025-08-20

全力保障浐河灞河水质安全.新浪财经.2025-08-20

西安治水重塑“八水绕长安”.新华网.2025-08-20

擦亮生态文明底色 西安浐灞生态区打造“城市绿肺”.新浪看点.2025-08-20

西 安 市 灞 桥 区 河 道 管 理 站 西 安 市 灞 桥 区 灞 河 提 升 改 造 项 目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西安市生态环境局.2025-08-20

《西安市灞河重点区域风貌管控条例》.西安市司法局.2025-08-20

《蓝田县志》第一章水利建设第一节引水工程.QQ阅读.2025-08-20

公园简介.浐灞国家湿地公园.2025-08-20

风采迷人的关中八景 灞柳风雪.新浪旅游.2025-08-20

西安最美健步路线推荐——西安奥体灞河景区.手机新浪网.2025-08-20

西安这座桥,创世界之最→.微信公众平台.2025-08-20

西安治水重塑“八水绕长安”.中国网.2025-08-20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