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琳,男,出生于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大学三支社主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科技委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第十一届青联委员,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副院长,BGI石墨烯器件技术研究部部长,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2005年11月至2009年6月,彭海琳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09年6月至2014年7月,彭海琳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彭海琳任担任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同年8月起,彭海琳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至2015年,彭海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担任访问学者。2019年1月,彭海琳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担任副院长。2020年,彭海琳的专著《拓扑绝缘体:基础及新兴应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他的专著《石墨烯制备技术》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23年9月起,彭海琳在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担任主任。同年10月起,彭海琳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兼任副主任。2024年9月起,彭海琳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担任院长。2025年10月,彭海琳团队及合作者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指导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
彭海琳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化学与能源纳米技术研究,关注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表界面调控、纳米器件基础与应用研究。彭海琳曾获得“民珠学者奖”“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教育部青年科学奖”“第二十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彭海琳出生于1978年,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彭海琳在吉林大学化学系攻读学士。2000年9月至2005年7月,彭海琳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5年11月至2009年6月,彭海琳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09年6月至2014年7月,彭海琳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彭海琳任担任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同年8月起,彭海琳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至2015年,彭海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担任访问学者。2017年1月,彭海琳当选为北京市青联委员。
2019年1月起,彭海琳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担任副院长。同年起,彭海琳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担任副院长。2020年,彭海琳的专著《拓扑绝缘体:基础及新兴应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他的专著《石墨烯制备技术》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23年9月起,彭海琳在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担任主任。同年10月起,彭海琳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兼任副主任。同年11月,彭海琳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兼)。2024年,彭海琳与他人合著的《纳米碳材料前沿》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9月起,彭海琳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担任院长。2025年10月,彭海琳团队及合作者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指导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相关论文刊发于《自然-通讯》。
社会职务
信息来源
研究方向
彭海琳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化学与能源纳米技术研究,关注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表界面调控、纳米器件基础与应用研究,包括高迁移率二维材料(石墨烯、拓扑绝缘体、铋基二维芯片材料)的制备与器件;高效能量转化中的新材料及其结构与物性调控规律;后摩尔时代芯片技术、光通信、量子调控和能源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石墨烯电镜载网。
教授课程
彭海琳主要的讲授课程为纳米化学、结构化学小班课、《物理化学实验》。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彭海琳发展了高迁移率二维材料(石墨烯、拓扑绝缘体、二维铋基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器件应用研究。建立和发展了拓扑绝缘体二维结构的可控生长方法,实现了首例拓扑绝缘体二维阵列的制备,首次观测到拓扑绝缘体的AB量子干涉效应,并开创了拓扑绝缘体在柔性透明电极的应用;设计并制备了一类全新的超高迁移率二维铋基半导体BOX(Bi2O2X,X = Se, S, Te, …)及其高k自然氧化物栅介质,实现了晶圆级二维单晶制备和表界面调控,构筑了高性能二维场效应晶体管、逻辑门、二维鳍式晶体管(2D FinFET)、二维全环栅晶体管(2D GAAFET)、气体传感器和红外探测器件;和合作者建立了精确调控石墨烯结构的范德华外延、限域“分子流”、持续氧辅助等一系列生长方法,创造了石墨烯单晶生长速度的世界纪录,实现了4~6英寸无褶皱石墨烯单晶晶圆、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的连续批量制备和绿色无损转移,实现了旋转双层石墨烯光电器件研制、单晶石墨烯PN结的调制掺杂和“光热电”机制的高效能量转换,开发了高性能石墨烯硅光通信器件和高质量石墨烯透射电镜载网。获2023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中国芯片科学十大进展。已发表论文280余篇(含Science,Nature及子刊40余篇,JACS/Nano Lett./Adv. Mater./Angew. Chem./PRL/ACS Nano 100余篇),被他引逾20000次,授权专利70余项和申请专利50余项,部分成果已经推广应用。
学术交流
彭海琳在国际及双边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40余次,筹划和组织国际和双边会议10余次。
知识产权
彭海琳先后授权专利70余项和申请专利50余项,部分成果已经推广应用。
科研项目
信息来源
主要作品
学术专著
信息来源(仅收录部分)
期刊论文
信息来源
获得荣誉
人物荣誉
信息来源
成果荣誉
信息来源
人物评价
彭海琳推动了中国在二维材料制备与器件应用领域研究的发展。(中国化学会评)
彭海琳不仅在纳米新材料研发领域颇有建树,而且对推动石墨烯材料产业化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展现出勇于创新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评)
参考资料 >
湘乡籍北大教授彭海琳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大奖.华声在线.2025-10-25
彭海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1-12-22
Hailin PENG Group.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5-10-25
首次!我国芯片领域取得新突破.腾讯网.2025-10-26
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唐智勇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中国科学院人事局.2025-10-25
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举行2016年工作总结会暨迎新年联谊活动.北京大学新闻网.2025-10-25
彭海琳.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5-10-26
彭海琳:我为碳代言.中国化学会.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