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若愚
来源:互联网

柴若愚(1884—1963),原名畅霖,字雨亭,兰州市人,辛亥革命时期的积极参与者。他在早期加入了同盟会,并参与了滦河起义,对抗清代军队。民国时期,他曾担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北京市政府秘书长、甘肃省印花处处长、甘肃省民众教育馆馆长、甘肃省参议员、省农会会长以及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柴若愚出生于1884年的西固区西固乡柴家台村。他的父亲柴朴是一位进士,曾在凤阳县沈阳市(今辽宁省锦州市任职。柴若愚自幼随父亲在外求学,最终毕业于天津政法专科学校。

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期间,柴若愚加入了同盟会,并参加了滦河起义,追随施从恩、王金铭等将军抵抗清军。为了支持革命事业,他在天津市开办了一家皮件厂作为掩护,并创办了《民国日报》进行革命宣传。他将自己的积蓄用于资助其他革命人士,因此被誉为《水浒传》中的柴进

北京时期

1917年,因天津发生洪水灾害,柴若愚一家搬迁至北京。在那里,他担任了北京坛庙管理处处长,负责管理北海、先农坛等公园,并获得了三等“嘉禾章”的荣誉。后来,他又成为北京市政府的秘书长,结交了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和爱国将领冯玉祥等人。

兰州时期

1922年,应冯玉祥的推荐,柴若愚返回兰州,担任甘肃省印花处处长。尽管遭到时任省长陆洪涛的排挤,他仍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对种植罂粟,并在临泽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和尊敬。

抗战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柴若愚出任甘肃省民众教育馆馆长,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利用民教馆的资源,展出了抗日战利品,并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清唱、快板等,以提高公众的抗日意识。他还亲自主办了《抗战新闻简报》,并在演出中扮演角色,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

解放后

兰州解放后,柴若愚被选为兰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继续发挥余热,担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家庭背景

柴若愚的父亲柴朴在光绪年间考取进士,曾任凤阳县、奉天锦州的官员。柴家共有三个孩子,柴若愚是长子,还有两个弟弟妹妹。

社会影响

柴若愚以其正直的性格和坚定的原则而著称,他在不同岗位上都展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正义的追求。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政治动荡,他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为他们发声。这种精神使他不仅在当时得到广泛赞誉,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

辛亥革命时期的甘肃风云人物.凤凰网.2024-11-15

红馆连载 | 《信仰:新安旅行团1938》 ——尾声(二十七).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5

兰州农民,1976年在黄河上自发修吊桥!44年后,桥怎么样了.百家号.2024-11-15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