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叶蜂属(拉丁学名:Megachile),属于膜翅目蜜蜂总科的切叶蜂科,因善于从植物的叶子或花瓣上切取小片而得名。截至2025年8月,据ITIS统计,该属世界分布1530种,中国有记载的切叶蜂有112种、15亚种。其呈世界性分布,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着百余种。切叶蜂属蜜蜂常在天然的洞穴(如天牛等昆虫打的树洞、石洞),或草本植物的茎杆(如竹管、芦苇杆等),或建筑物的墙缝、砖缝中作巢。
切叶蜂属蜜蜂体大型或中型,黑色,偶有体色或腹部红黄色,体毛较长而密;口器发达,中唇舌长一般达腹部,下唇具颏及亚颏,上唇长大于宽,喙细长,上颚宽大,一般具3~4齿,唇基端缘直或微圆;头部宽大,几乎与胸等宽。头及胸部密被毛,前翅具2个等大的亚缘室,爪不具中垫,一些种类雄性前足跗节宽大而扁平,浅黄色。腹部宽扁,雌性腹部腹板各节具整齐排列的毛刷,为采粉器官,雄性腹部第7背板具小齿状凸起或表面凹陷;腹部背板被毛或背板端缘具浅色毛带。雌蜂具螫刺,雄蜂不具螫刺。
切叶蜂属蜜蜂以花粉和花蜜混合物为食,也喜欢食用植物的嫩叶。雌蜂会将卵产在一个巢穴中,并给予充足的花粉与花蜜便于其成长。切叶蜂属蜜蜂为果树、蔬菜和牧草等植物传粉,欧美一些国家广泛利用的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已商品化。
名称由来
切叶蜂属蜜蜂因善于从植物的叶子或花瓣上切取小片而得名。
分类
切叶蜂属(Megachile)属于膜翅目蜜蜂总科的切叶蜂科(Megechilidae)。截至2025年8月,由ITIS统计,该属世界分布1530种,中国有记载的切叶蜂有112种,15亚种。如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分布在中国的吉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低切叶蜂(Megachile humilis)分布在中国的上海市、四川省、福建省、湖南省等。
形态特征
切叶蜂属蜜蜂属体大型或中型,黑色,偶有体色或腹部红黄色,体毛较长而密;口器发达,中唇舌长一般达腹部,下唇具颏及亚颏,上唇长大于宽,喙细长,上颚宽大,一般具3~4齿,唇基端缘直或微圆;头部宽大,几乎与胸等宽。头及胸部密被毛,前翅具2个等大的亚缘室,爪不具中垫,一些种类雄性前足跗节宽大而扁平,浅黄色。腹部宽扁,雌性腹部腹板各节具整齐排列的毛刷,为采粉器官,雄性腹部第7背板具小齿状凸起或表面凹陷;腹部背板被毛或背板端缘具浅色毛带。雌蜂具螫刺,雄蜂不具螫刺。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切叶蜂属蜜蜂属世界性分布,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着百余种。
栖息环境
切叶蜂属蜜蜂常在天然的洞穴(如天牛等昆虫打的树洞、石洞),或草本植物的茎杆(如竹管、芦苇杆等),或建筑物的墙缝、砖缝中作巢。
生活习性
筑巢习性
切叶蜂属蜜蜂常用切下的碎片叶子或花瓣建造巢穴,巢穴一般为长圆柱形,从隧道的最深处开始依次构建。
以切叶蜂属蜜蜂苜蓿切叶蜂为例,苜蓿切叶蜂利用上颚切割苜蓿叶片卷成中空的管,在中空的管中筑1个巢室,巢室内的半填充花粉及花蜜的混合物(蜂粮),随后将1粒卵产在蜂粮上,巢室以1片圆形的叶片封闭。再在第1个巢室之上建造另1个巢室,直到管子内充满巢室为止。
采食习性
切叶蜂属蜜蜂属以花粉和花蜜混合物为食,也喜欢食用植物的嫩叶。
以切叶蜂属蜜蜂苜蓿切叶蜂为例,雌蜂落在苜蓿花的龙骨瓣上,前足抱握花茎部,中足和后足站在翼瓣端,头部伸入旗瓣基部,在喙伸入花管吸取花蜜的同时,压开龙骨瓣,使苜蓿的雄蕊和雌蕊释放出来,并轻轻地打在蜂的头部及胸部下面,花粉飞溅出来,雌蜂用前足和中足刷下头部及胸部体毛上的花粉,并由前足传到中足,再到后足,最后送到花粉刷上。在采集下一朵花的花蜜的同时,前一朵花的花粉就落到后一朵花上,完成了授粉的过程。
携带花粉进入巢室的雌蜂,头部向巢室吐出花蜜,然后倒转身体,用后足从花粉刷上刷下花粉,用腹部末端砸实花粉与花蜜的混合物,为受精卵的发育提供足够的蜂粮。
苜蓿切叶蜂每次往返飞行采花的数量、在每一朵花上停留的时间和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所需的时间以及单位时间采花的数量都受气候因子(主要是温度与光照度)、苜蓿的品种、种植密度、灌溉状况的影响。在低温、多云和苜蓿花较稀的情况下,每分钟采花约5朵,而在高温、晴朗和苜蓿花较稠密的情况下,每分钟可采花约25朵。温度和光照度影响雌蜂1天飞行时间的长短和采花的早晚。
繁殖方式
切叶蜂属蜜蜂属雌蜂会将卵产在一个巢穴中,并给予充足的花粉与花蜜便于其成长。
以切叶蜂属蜜蜂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为例:
苜蓿切叶蜂的生活周期通常是一年一代,但在温暖地区(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可能有两到三代。苜蓿切叶蜂也是由卵孵化为美国白灯蛾,幼虫化蛹,蛹羽化为成蜂。其繁殖方式如下:
1.成熟幼虫:苜蓿切叶蜂以成熟幼虫越冬,温度在15℃时会阻止其发育。
2.蛹:当春天温度升高时,幼虫开始发育化蛹。温度在30℃发育最快。整个孵化期持续3到4周。
3.第一代成年蜂:蛹咬破茧羽化为成蜂,雄蜂孵卵18~20天后首先飞出。雌蜂孵卵21~24天后出飞。
4.卵:雌蜂出飞出后立即交配。然后选择一个洞穴并开始准备产卵蜂房。卵产下几天后雌蜂飞出。一个雌蜂每天可以构造一到两个产卵房。每个产卵房是由叶片和花粉编织包裹成的杯状房。蜂采集花粉和花蜜并做成花粉团,然后将卵产在花粉团上。
5.成熟美国白灯蛾:幼虫的成熟与温度有关,大约3周后成熟。然后将进入滞育阶段(即越冬期)或继续产生第二代。
6.蛹:当巢中幼虫化蛹时,它们将孵化为第二代成虫。在温暖气候条件下(如加利福尼亚州)40%~80%的幼虫可能发育为第二代。
7.成年蜂:卵产下大约一个月后第二代成蜂出房。
8.卵:第二代成年蜂筑巢几天后产下卵。这些卵孵化幼虫,幼虫成熟化蛹进入滞育期。有一小部分将继续发育产生第三代。滞育期的蛹需在低温下储存直到春天时它们才能羽化。
人工饲养
切叶蜂属蜜蜂属的人工饲养,不需要人工提供饲料和饲养管理,而只要为切叶蜂属蜜蜂的繁殖提供巢穴、收存巢块(巢板)和采取适当措施控制壁蜂出访时间等即可。切叶蜂属蜜蜂的饲养也不是完全的人工饲养。
人工巢穴
人工饲养时,通过提供人造直径约7mm,长度约150~200mm的巢管(如芦苇管、纸管、塑料管等),或钻有许多类似巢管大小洞孔的木块(称“巢板”),或采用开有相应宽度长槽板块组装成巢板,让壁蜂自然营巢,繁衍后代。人为提供的巢穴(巢管)一般比较集中,如通常将数十根,乃至上百根巢管集中在一起形成“巢块”提供切叶蜂属蜜蜂属营巢,以便移动在其上培育的切叶蜂属蜜蜂提供授粉。
加拿大苜蓿种植业主专门制作“巢板”饲养,有的利用开沟的薄木板或聚氯乙烯管引诱此类蜂筑巢。美国及加拿大已建立了生产“巢板”的工厂,为切叶蜂属蜜蜂饲养提供基本设备。
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切叶蜂属蜜蜂巢板,以松木板为材料,在板上钻上一系列直径为7mm的孔,然后组装而成。据说这种巢板可以繁育出更多雌蜂,并且繁育出的切叶蜂属蜜蜂体大健壮、授粉能力较强。
切叶蜂属蜜蜂属对巢穴的适应性较强,饲养切叶蜂属蜜蜂的巢块(巢板)的型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参照用于饲养壁蜂的人工巢块(巢板)制作切叶蜂属蜜蜂巢块(巢板),也可以直接用饲养壁蜂的巢块(巢板)饲养切叶蜂属蜜蜂。
挂巢块(巢板)诱蜂筑巢繁殖
采用巢块(巢板)诱引切叶蜂属蜜蜂前来筑巢繁殖的方法与壁蜂的相似。对于现时尚无饲养切叶蜂属蜜蜂的,应根据新一代雌性切叶蜂属蜜蜂通常在3~4月出房、交配和找寻巢穴筑巢繁殖,以及通常较喜爱在朝南或东南向的巢穴筑巢的生物学习性。在了解当地切叶蜂属蜜蜂属冬眠后出房的时间后,在切叶蜂属蜜蜂出房前几天或在果树(如苹果树)开花前几天,将巢块(巢板)固定在往年切叶蜂属蜜蜂常出现果园的南向或东南向的墙壁上离地约50~100cm处,或固定在上午阳光能照得到的树干上招引交配后的雌性切叶蜂属蜜蜂前来筑巢繁殖。巢块(巢板)固定后还应在巢块(巢板)上方加上遮阳防雨板,以免巢块(巢板)及其内的切叶蜂属蜜蜂蜂巢淋雨或日晒。
对于已有饲养切叶蜂属蜜蜂的,可以将巢块(巢板)固定在正在饲养或提供授粉切叶蜂属蜜蜂巢块(巢板)附近或边上,供雌蜂出房交配后使用。由于切叶蜂属蜜蜂属的繁殖,其子代雌蜂数量一般要比母代多1.5倍,因此增加的新巢块数量应是放蜂的1.5倍才够子代雌蜂筑巢繁殖用。
主要价值
切叶蜂属蜜蜂为果树、蔬菜和牧草等植物传粉。欧美一些国家广泛利用的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已商品化。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曾引进切叶蜂属蜜蜂为苜蓿授粉并饲养成功,农业部推广总站也曾于1999年引进切叶蜂属蜜蜂为牧草授粉获得成功。切叶蜂属蜜蜂可以使苜蓿草种产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种子产量与品质。在对切叶蜂属蜜蜂属研究应用方面,备受国内外有关学者关注。特别在籽种产业中,切叶蜂属蜜蜂在中国大豆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敌防治
寄生蜂危害
切叶蜂属蜜蜂在山区繁育最大的障碍就是天敌寄生。利用诱捕方法获取万头切叶蜂属蜜蜂蜂茧,但在翌年春季,所有切叶蜂属蜜蜂蜂茧全被寄生蜂美国白灯蛾毁掉。
防治措施
在田间设巢诱捕繁蜂期间,只要切叶蜂属蜜蜂蜂巢(巢管)封满,要及时分期分批收回封堵巢管,带回后及时刨开把寄生蜂产下的卵和幼虫取出(很容易看到红色幼虫,因寄生蜂的卵产在切叶蜂属蜜蜂蜂茧之间),否则,数天后待寄生蜂幼虫发育到3~4日龄期食量最大,极容易造成切叶蜂属蜜蜂蜂茧被寄生蜂幼虫咬破吃掉切叶蜂属蜜蜂所有外包叶片、蜂粮和卵虫,造成切叶蜂属蜜蜂属蜂茧全部被毁。所以要及时把完整切叶蜂属蜜蜂蜂茧挑出放入其它容器,并在背阴通风处保存,这样能有效保证诱捕切叶蜂属蜜蜂数量和繁殖倍数。
相关报道
2025年7月,由自治区科技厅立项,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承担的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苜蓿种子田传粉昆虫资源评价及授粉增效技术研发,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苜蓿切叶蜂技术破解草种业“卡脖子”难题、实现种业虫媒授粉自主可控迎来重大突破。
主要物种
苜蓿切叶蜂
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属于膜翅目蜜蜂总科切叶蜂科,外形和蜜蜂相似,营独栖生活,完全变态,每年繁殖1~2代。分雄蜂和雌蜂2种,雄蜂主要是和雌蜂交配,没有采集授粉能力。雌蜂有产卵繁殖后代的能力,也是主要的授粉者。雌蜂的成虫期为2个月左右,在填充有花粉和花蜜(蜂粮)的巢室里产卵。卵经过2~3d孵化成美国白灯蛾,幼虫乳白色,无足,体表多皱,幼虫取食巢室内的蜂粮,幼虫期2周。幼虫老熟时化蛹,蛹皮薄而透明;蛹初期为白色,后逐渐加深,变为灰黑色,蛹体被苜蓿叶包裹,又称蜂茧。苜蓿切叶蜂以蜂茧的方式越冬,第2年春季或夏季在适宜的条件下羽化为成虫。
苜蓿切叶蜂是为苜蓿授粉最有效的昆虫,是蜜蜂属授粉效率的5.5倍。在美国和加拿大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应用切叶蜂为苜蓿授粉已成为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经苜蓿切叶蜂授粉的苜蓿,不仅种子产量成倍增加,而且品质也有所改善。
低切叶蜂
低切叶蜂(Megachile humilis),其雌性体长13~15mm。体黑色,腹部背板端缘具细白毛带。上颚宽大,4齿,但齿不明显;唇基及额唇基刻点细密;颅顶、颊及中胸盾片刻点稍大于唇基者;颊边缘脊状;中足腿节中部稍膨大;后足基跗节基部宽于端部;腹部1~4背板刻点细密,端部均且横沟。翅烟色透明;翅基片及翅脉褐色。唇基、颜侧、额均被黑褐色毛;靠复眼内侧杂有黄毛;中胸背板被短的黄毛;胸侧、后胸及并胸腹节密被黄色长毛;腹部第1节背板被黄毛;第2~5节背板部被浅黄色长毛,背部稀、两侧密;前足基节具针突;前足跗节钝,密被毛;后足基跗节不宽扁;腹部第6背板中纵脊具圆的中突;腹毛刷的第1~4节腹板毛黄褐色,两侧黑色;第5~6节毛黑色。雄性:10~12mm。与雌性主要区别:为前足基节突长,端部尖;颜面密被黄毛;第6背板端缘圆,中央稍凹,双叶状。低切叶蜂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上海市、四川省、北京市、福建省、湖南省、浙江省、河北省、陕西省、江西省、山东省。
参考资料 >
海切叶蜂.inaturalist.2025-08-12
Megachile.biolib.2025-08-12
Megachile.academia-lab.2025-08-16
苜蓿切叶蜂.物种2000官网.2025-08-20
低切叶蜂.物种2000官网.2025-08-20
粗切叶蜂.inaturalist.2025-08-12
宁夏科研新突破:苜蓿切叶蜂技术破解草种业“卡脖子”难题.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2025-08-16
苜蓿切叶蜂.inaturalist.2025-08-12
低切叶蜂.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8-12
Megachile humilis.inaturalist.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