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霜降节起源于壮族稻作农耕,最早是壮族百姓庆祝丰收、祈盼来年五谷丰登,后来加入了英雄崇拜,是壮族百姓一个有着盛大规模的传统民俗节日,于每年农历霜降日举行。
壮族霜降节的节期为三天(天等县为九天),分为“头降”“正降”“尾降”。“头降”敬牛,百姓为牛梳洗、挂红彩,不能用牛力,禁鞭笞;“正降”祭神游神,百姓带着酒肉、果品、香烛等祭品,前往莫槐将军庙供祭;“尾降”娱乐,有唱“木伦”、演唱木偶戏、对歌、舞龙舞狮、现代的歌舞表演、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赛球等。
壮族霜降节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崇左市(天等县、大新县)、百色市(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等地,影响范围包括云南省、越南等地。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沿革
节日起源
壮族霜降节起源于壮族稻作农耕,最早是古代低下的生产力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壮族百姓为庆祝丰收、表达祈盼来年五谷丰登良好愿望的一种形式。沿袭至今成为壮族地区充满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
宋代,每年到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霜降日,劳作了一年的壮族民众,会趁农闲的时候好好休息一下,同时也让耕牛休息,他们会用新鲜刚收成的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等食品,走亲串戚、交结朋友、对歌看戏,买卖农产品和生活用具。
英雄崇拜
明朝嘉靖年间,壮族霜降节加入了英雄崇拜的内容,壮族霜降节的英雄传说,流传最广的有两位。
一位是明末清初,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土州文武双全英勇抵抗倭寇的壮族妇女岑玉音。某一年,朝廷下令土司许文英率领军队去闽越沿海抵抗倭寇,岑文音是许文英的妻子,骑着一头牛,随着丈夫一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凯旋归来的那一天,正值霜降,家家户户为了迎接胜利归来的队伍,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舞龙舞狮,之后每一年在霜降,百姓都会抬着岑玉音骑牛上阵的塑像游行庆祝,久而久之,民众尊称岑玉音为“乜娅莫”,“乜娅”在壮语里是“老妇女”的意思,“莫”指黄牛,许文英夫妇去世之后,百姓建了“将军庙”“玉音庙”纪念,而霜降日游行庆祝的传统也流传了下来,下雷镇的霜降节应运而生。
另外一位是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的壮族女英雄“长奶夫人”。相传,在古代,下雷镇因为与交州国交界,交趾国的人经常会越过边境侵袭民众,武功高强的长奶夫人,组织了“护乡同盟会”,与交趾人交战。在某一次战役中,大部分民众壮烈牺牲,长奶夫人背着3岁的幼子,撤退到向武(今崇左市天等县向都镇附近)。然而,向武却有一伙土匪祸害百姓,长奶夫人继续组织百姓剿匪,但是,土匪疯狂反扑,最终,长奶夫人率军在青龙山下(今向都镇清风岩一带)大获全胜,凯旋归来时,长奶夫人与孩子被暗箭射中,双双牺牲。这一天,正好是霜降日,百姓悲痛不已,将长奶夫人母子厚葬在向都镇附近,还在当地搭建祭棚,四方百姓自发带着丰盛的祭品前来拜祭,祭祀仪式进行了三天三夜,从此,每年的霜降节,向都镇的百姓都要到长奶夫人的墓前祭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壮族霜降节。
沿袭至今
清朝时期,霜降节被发扬光大,不但百姓祭祀,朝廷的州官也常常穿着官服率众祭拜,贸易也逐渐繁荣起来,百姓会在这一天,会把自己早就做好的工艺品拿出来卖,如雷平的竹器、靖西市的壮锦、凌准的瓦缸、德保的藤椅、天等的织布机,买卖人潮如织,热闹异常。改革开放以后,“壮族霜降节”民俗活动得到提升,除传统内容外,还增加了祈福长寿以及篮球、拔河比赛等活动。
节日内容
节期
壮族霜降节的节期一般是三天(天等县为九天),分为“头降”“正降”“尾降”(也称“后降”,天等县每降为三天)。
头降
“头降”是霜降日的前一天,百姓要“敬牛”。在这一天,壮族民众一大早就为牛梳洗、挂红彩,给牛喂酒菜,是为“开降餐”,霜降节期间,不能用牛力,禁鞭笞,期间若有牛意外跌落山崖而死,必须要将它埋葬,不能食用。百姓还会做好粽子、糍粑、五色糯米饭,杀猪杀鸡,招待亲戚朋友。
正降
“正降”是霜降日,要祭神游神。祭神在莫槐将军庙举行,“莫槐”为壮族音译,意为黄牛,庙内供奉着岑玉音的金身塑像,故又名“玉音庙”。这一天凌晨(以历书上霜降日到来的时刻为准),百姓带着酒肉、糍粑、糕点、果品、香烛等祭品,前往莫槐将军庙供祭,按照自己的心愿祝祷;供祭完毕,百姓便抬神巡游,敲锣打鼓,舞狮舞龙,鞭炮齐鸣。到了晚上,便开始娱乐活动,有戏剧演出,传统剧目有《狄青被围》《乜娅莫上阵》《司犹烧衙门》等,天等县向都镇还有打榔舞、拜囊海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表演节目。
尾降
“尾降”又称“后降”,是霜降日的后一天,仍然延续着之前的娱乐活动。百姓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有唱“木伦”(壮族民间曲艺、有巫调之风)、演唱木偶戏、对歌、放花炮、舞龙舞狮、赛球、现代的歌舞表演、文艺晚会、各种比赛等等。在古代,对歌山歌是民众最期待的娱乐活动,也被称为“丹霜降”,从头降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三天的尾降,山歌有靖西腔、德保南路腔和“伦”调,对歌时,歌手自由组合三种歌调,竞相唱和,各种不同风格的山歌此起彼伏,响彻霜降节;而到了现代,现代歌舞表演、文艺晚会、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拔河比赛等娱乐活动逐渐成了主流。
霜降圩
霜降圩是壮族霜降节期间集市的名称。壮族民众相信在“霜降节”期间购买的东西耐用、吉祥,所以很多民众会将省下一年的钱,到霜降节来购买生产、生活用具、婚嫁用品等等,图个吉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霜降圩。如果要送礼,送出在霜降圩购买的礼物,收礼者就会因为“霜降降福”而倍加欢喜。在古代,德保县的藤篮、各式衣帽,靖西市的瓦缸、土布,龙英的箱柜、壮锦,安平的草席、农具,金龙的蓝草、染齿原料等等,都是霜降圩期间的紧俏货;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销售的产品更加丰富多样起来。
相关文化
霜降农谚
壮族人民根据耕作的经验,认为农历九月,不同时间的霜降节气,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农谚有云“霜降在初旬,卖牛来买米;霜降在中旬,汤水不离锅;霜降在下旬,卖米来买牛”,意思是,如果霜降日是在九月初旬,节气来得早,来年的水稻产量就会降低,是饥荒之年,百姓就要卖牛买米度日;如果霜降日是在九月中旬,就会有疾病流行,就要杀鸡宰鸭祭神,锅里不能间断汤水;如果霜降日是在九月下旬,来年的水稻颗粒饱满,是丰收之年,百姓可以有余粮卖出去,买进耕牛。
霜降浪垌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霜降浪垌”的意思是百姓可以在已经收割了的田地里捡拾遗漏的谷穗、棉花,“浪”是洗刷、捡拾的意思,过了霜降节这一天,只要收割了稻田的地方,捡拾谷穗的人可以到处走,田地主人不加干涉,但不能去没有收割的田地里走动。同时,还有一个词“霜降郎莫怀”,是民众可以自由放牧,让牛羊到收割了稻田的地方吃草,游荡觅食的意思,“郎”可以解释为游荡,“莫”是黄牛,“怀”是水牛。
传承与保护
壮族霜降节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崇左市(天等县、大新县)、百色市(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等地,影响范围包括云南省、越南等地。
近年来,天等县非常重视“壮族霜降节”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每年投入到该项目的活动经费约有30万元,加强了对“壮族霜降节”相关材料的挖掘、收集和整理,修缮和保护万福寺等古建筑,引导和组织群众开展“壮族霜降节”系列活动,同时,培养了黄高明、言经录、黄秀福、蒙凤盘等一批“壮族霜降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大新县也在壮族霜降节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政府把打造壮族霜降节文化品牌列为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开展壮族霜降节的资源普查工作,搜集挖掘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制定可持续的、生产性的保护方案,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并把研究成果编出版;资助扶持壮族霜降节传承保护体系,开办壮族霜降节传承骨干培训班;建立壮族霜降节文化生态保护村,举办“霜降边关风情节”,打造霜降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大力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壮族霜降节保护意识,借助霜降节不断提升节日活动知名度。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的“壮族霜降节”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的“壮族霜降节”被列入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2016年11月,“壮族霜降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考资料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崇左天等“壮族霜降节”.崇左新闻网.2023-07-20
壮族霜降节.全国农业展览馆.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