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伤性武器,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文名: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WMD),是指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一般针对的是平民,但是也可以针对军事人员。1991年,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归纳当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主要包括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三类。
核武器是指利用自持(不需外界干预,自身可持续进行)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或两者兼有)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造成大规模杀伤或破坏效果的武器。化学武器是指使用化学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生物武器过去也叫做细菌武器,是指利用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以及各种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杀伤人、畜和毁坏农作物,以达到战争目的的一类武器。1937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被提出的。2004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540号决议提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全球方法。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人类社会的危害,首先表现为其对人类安全的直接的和巨大的威胁。不管是生物武器、化学武器,还是核武器,它们一旦被使用,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持久性破坏。联合国陆续出台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多个国际公约和条约,以约束有关国家,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和使用,但前景不容乐观。
含义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WMD)从字面上理解是指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1977年,联合国大会在第A/RES/32/84-B号决议中确认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定义为“原子爆炸性武器、放射性物质武器、致命的化学和生物武器,以及今后发展的任何在破坏作用方面可能具有与原子弹或上述其他武器相当特征的武器。”1991年,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归纳当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主要包括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三类。联合国裁军事务办公室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总结为一类具有以下潜力的武器:
(1)在一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影响,能够杀死数百万平民,危害自然环境,并通过其灾难性后果从根本上改变后代的生活;
(2)使用有毒化学品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
(3)传播致病生物或毒素,危害或杀死人类、动物或植物;
(4)将核爆炸装置、化学、生物或毒素用于敌对目的或武装冲突。
发展历史
1937年德国在西班牙内战中针对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就是在这时被提出的。在冷战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的就是核武器。1991年,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后,“不扩散”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国际共识。2004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540号决议提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全球方法,要求各国制定并有效执行法律,禁止任何非国家的行为人,特别是恐怖分子制造、获取、拥有、开发、运输、转让、使用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
主要类别
核武器
定义
核武器是指利用自持(不需外界干预,自身可持续进行)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或两者兼有)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造成大规模杀伤或破坏效果的武器。从释放能量原理的角度划分,核武器一般可以分为裂变核武器与聚变核武器,裂变核武器又称原子弹,聚变核武器又称氢弹。核武器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战略核武器、战术核武器与战区核武器。从发射方式可以划分为陆基导弹和潜射导弹。
研制
核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有目的有计划地研制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事情。它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与法西斯轴心国的军事较量而出现并被使用的,是军事对抗和战争的产物。事实上,德国是最早进行核武器研究和实验的国家。早在1940年初,德国就制定了代号为“U工程”的核研究计划,并很快设计建造出了第一座用于试验的核反应堆。然而,由于技术和美英破坏等原因,德国最终没能制造出原子弹。为了赶在德国之前把原子弹造出来,1942年6月,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名为“曼哈顿工程”的核弹研制计划,动用了1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耗资20多亿美元,历经3年,终于在1945年7月16日成功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人类自此进入了核武器时代。
案例
核武器第一次用于实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5年8月,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1枚原子弹。核爆炸引起的杀伤后果是灾难性的。在广岛,9万幢建筑中有6万幢被摧毁,死亡人数为11.8万人;在长崎,5.2万幢建筑中有1.4万幢被彻底捣毁,5400幢部分被毁,当即造成7.4万人死亡,7.5万人重伤。原子弹巨大的杀伤力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恐惧感。不过,与核大战相比,这两次爆炸只能算是“零星战斗”。
特点
核武器是迄今人类制造的杀伤破坏威力最大的武器。核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是其爆炸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转化出的多种杀伤破坏因素造成的。这些杀伤破坏因素包括光辐射、放射性污染等,核爆炸时上述各种杀伤破坏因素几乎同时发生,因此,其对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杀伤破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
化学武器
定义
定义
化学武器是指使用化学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包括在战争中为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牵制和扰乱其军事行动而使用的各种化学战剂、弹药及其施放器材。包括毒剂和化学武器。
毒剂又称化学毒剂、化学战剂、军用毒剂,是军事行动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它是化学武器的基础,对化学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化学战剂是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具体指用于战争目的的具有剧烈毒性、能大规模毒害或杀伤对方人、畜和植物的各种化学物质。按照战剂的不同毒理作用,可分为神经性毒剂(如沙林、梭曼、VX)、糜烂性毒剂(如芥子气、路易氏剂)、窒息性毒剂(如光气、双光气)、全身中毒性毒剂(如氢氰酸、氯化氰)、刺激性毒剂(如苯氯乙酮、亚当氏剂、CS、CR)、失能性毒剂(如毕兹)等6种。
狭义的化学武器是指各种化学弹药和毒剂布洒器。化学弹药是指战斗部内主要装填毒剂(或二元化学武器前体)的弹药。主要有化学炮弹、化学航弹、化学手榴弹、化学枪榴弹、化学地雷、化学火箭弹和导弹的化学弹头等。由两种以上可以生成毒剂的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质构成的武器称为二元化学武器。化学物质分装在弹体中由隔膜隔开的容器内,在投射过程中隔膜破裂,上述物质依靠旋转或搅拌混合而迅速生成毒剂。
分类
化学武器按毒剂分散方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爆炸分散型借炸药爆炸使毒剂成气雾状或液滴状分散。主要有化学炮弹、航弹、火箭弹、地雷等。
(2)热分散型借烟火剂、火药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源或高速热气流使毒剂蒸发、升华、形成毒烟(气溶胶)、毒雾。主要有装填固体毒剂的手榴弹、炮弹及装填液体毒剂的毒雾航弹等。
(3)布洒型利用高压气流将容器内的固体粉未毒剂、低挥发度液态毒剂喷出,使空气、地面和武器装备染毒。主要有毒烟罐、气溶胶发生器、布毒车、航空布洒器和喷洒型弹药等。
化学武器按装备对象可分为步兵化学武器,炮兵、导弹部队化学武器和航空兵化学武器等三类。他们分别适用于小规模、近距离攻击或设置化学障碍;快速实施突袭;集中的化学袭击和化学纵深攻击;以及灵活机动地实施远距离、大纵深、大规模的化学袭击。
案例
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武器,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5年4月起,德国使用钢瓶、发射筒等施放工具,向对方阵地施放了氯气、光气、氢氰酸、芥子气等毒剂,对方随后也使用化学武器进行报复,这种情况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战争方式的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战场上的主要交战国家都拥有化学武器,而且对化学攻击和防御都有所准备,因此在战争中并没有使用化学武器。但在亚洲战场上,侵华日军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杀害了大量中国军民。
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河北、山西等18个省区和城市大量使用了化学武器,次数超过2000余次,造成了近10万人的直接伤亡。日本投降后,日军为掩盖其罪行,将化学武器就近掩埋,或投入江湖中,遗弃在中国的化学弹大约有200万枚。由于这些遗弃化学武器是非“储藏”型的,外表没有保护,锈蚀相当严重,有泄漏和爆炸的危险,对中国居民是直接的威胁。2003年8月,齐齐哈尔市就发生了一起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毒剂泄漏并导致数10人受伤、1人死亡的重大事件。事件的现场就是1945年以前负责研制毒气的前日本“516”生化武器部队所在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约有2000人在战后受到了日本遗弃化学武器不同程度的伤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军在侵朝、侵越战争中都使用了化学武器。美军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也曾使用过化学武器,所谓的“橙剂”对越南人民的身体和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至今仍没有消除。苏联在侵略阿富汗时,也使用了化学武器。在伊拉克和伊朗长达8年的战争中,双方都曾多次使用化学武器。
特点
与常规武器相比,化学武器主要有六个特点:一是杀伤途径多。毒剂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睛、皮肤和伤口等多种途径直接引起中毒,还可以使地面、粮食、水源和武器装备等染毒后间接引起人员中毒;二是杀伤范围广。袭击后的毒剂蒸气或气溶胶随风传播和扩散,可以使毒剂的效力远远超过释放点;三是杀伤作用时间长。常规武器只是在爆炸或弹丸飞行瞬间产生物理杀伤作用,而化学武器的杀伤用却可持续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四是杀伤作用有选择性。根据作战需要,可分别选用致死性、失能性和暂时性、持久性的毒剂;五是有天然局限性。受地形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山地、丛林、刮风、下雨等会限制化学武器的杀伤效能;六是易生产、成本低。具有一般化学工业能力的国家都能生产。
防化器材
防化器材又称防化装备或“三防”装备,是用于防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侦检、防护、洗消、急救的各种器材、装备之总称。
(1)侦察器材。通常由报警、侦毒、化验器材和毒剂侦察车等组成。
(2)防护器材。分为个人和集体防护器材。前者指用于个人防止毒剂、放射性灰尘和生物战剂气溶胶伤害的器材,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篷、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集体防护器材包括永备工事、特种车辆的集防装置、野战掩蔽部、过滤通风设备等。
(3)洗消器材包括个人洗消设备、小(大)型洗消设备、核生化战场上的供水设备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针、次氯酸钙悬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气等。
生物武器
定义
生物武器过去也叫做细菌武器,是指利用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以及各种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杀伤人、畜和毁坏农作物,以达到战争目的的一类武器。根据联合国的《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约》,目前的常规生物战剂有6类(分别是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毒素和真菌),共28种。其中已在战场上实际使用过的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等。
分类
现代生物战剂按照形态和病理主要分六大类:
第一,病毒类,如天花病毒、各种马脑炎病毒、热病毒等;第二,细菌类,主要有炭疽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等,这是二战前后使用得最多的生物战剂;
第三,立克次氏体类,一种能导致斑疹伤寒、战壕热等流行疾病的特殊病原体;
第四,衣原体类,主要有鸟疫衣原体;
第五,真菌类,主要有球孢子菌、组织孔孢浆菌等;
第六,毒素类,主要有葡萄球肠毒素、肉毒菌毒素、真菌毒素等。
研制
从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一阶段,主要研制者是德国。研制的生物战剂仅是几种人畜共患的致病细菌,如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其生产规模小,施放方法简单,主要由间谍去秘密污染水源、食物或饲料。例如德国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炭疽杆菌感染敌国的几千头牲畜。
生物武器的正式研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组建了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以中国人作为研究、实验和实施攻击的对象,致使几万中国平民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证据显示,美国通过与日本的秘密交易,把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细菌战项目整合进了自己的生物武器规划,并且在朝鲜战争中对中国和朝鲜使用了细菌武器。尽管有一系列国际机构和专家的调查报告证实了这一事件,但美国至今不承认有过这一罪行。此后,尽管一些军事大国的相关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没有再发生将生物武器用于实战的国家行为的事例。
第三阶段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特征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有利于生物战剂的大量生产,而且为研制适用于生物战要求的新战剂创造了条件,使生物武器进入“基因武器”的新阶段,从而再次引起一些国家的重视。
案例
在历史上,鼠疫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曾发生过4次猖獗的大流行,残废人数以千万计。天花也是烈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25%~30%。在人类历史上,天花曾流行了3000年,吞噬了大约2亿人的生命,包括多个古代国家的皇帝。如果有人在未来战争中利用天花做生物武器,其杀伤效应将会相当大。唯一引起世界关注的是“9·11”事件后美国国内发生的炭疽邮件袭击事件。尽管这一事件没有造成大规模伤害的后果,但事实表明,使用生物武器的恐怖主义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
特点
生物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造价低,隐秘性强,可以在任何地方研制和生产。据1969年联合国化学生物战专家组提供的数据显示,以当时每平方公里导致50%残废率的成本来计算,传统武器为2000美元,核武器为800美元,化学武器为600美元,而生物武器仅为1美元。有人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生物武器库,其杀伤效能将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在实践中,生物武器的使用非常简单,且难以防范。只要将病毒放在一个普通的密码箱中,就可以轻易地通过海关检查;只要将细菌或病毒喷洒在空气中或者投入饮用水里,就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毙命,而人们还会蒙在鼓里,以为是流行病在作怪。从这种意义上说,生物武器是比核武器更便利的武器,因为拥有这种武器的人不必顾虑国际舆论的谴责,只需在战前将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他国地域,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就可以悄然地达到其目的。
拥有情况
核武器
2017年7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禁止核武器条约》,条约希望“禁止核武器的拥有、研发、储存、转移、试验,或是威胁使用”,让核武器“完全非法化”,要求各国销毁所持有的核武器。2018年10月,俄、英、中、美、法签署联合声明,反对《禁止核武器条约》,不会签署。截至2020年8月,已有44个国家批准该条约。《禁止核武器条约》将在得到50个国家批准之后生效。
面对世界安全局势的不断变化,核武器仍然是世界强国之间相互制衡与博弈的重要砝码。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9年鉴》统计,截至2019年1月,全球9个有核国家核武库共计保有核弹头13865枚,较上一年度减少600枚,表明全球核裁军取得一定进展,但与此同时,各大国也在不遗余力地升级其核武库,核弹头减少并不意味着核战争造成的杀伤力降低。
2020年6月15日,美国《防务新闻》网站公布《2020年SIPRI年鉴》报告,报告将俄罗斯、美国、中国、英国、法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认定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相比2019年的统计数据,2020年上述国家拥有的核弹头从13865枚下降至13400枚,但“量降质升”,其中约3720枚核弹头被部署到作战部队。美国2019年核弹头总数为6185枚,2020年降为5800枚。俄罗斯2019年的核弹头总数为6500枚,2020年降为6275枚。法国核弹头总数也从300枚下降到290枚。英国核弹头总数从200枚增加到215枚。印度核弹头总数从2019年的130~140枚快速增加到2020年的150枚。巴基斯坦的核弹头数量为160枚。
2025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以19票赞成、3票反对和1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针对伊朗的决议,认定伊朗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义务,并表示正考虑将此事提交联合国安理会。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没有掌握伊朗试图制造核武器的信息。普京表示,伊朗有权将核技术用于和平目的。俄罗斯准备支持伊朗发展和平核能。
生物化学武器
美国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生产了各类毒剂5000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各类毒剂达13. 5万吨,而且化学弹药品种齐全,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70年代初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曾多次使用了化学毒剂。美国在1971年9月以前还曾在日本冲绳贮存达1. 3万余吨沙林、VX和芥子气等化学弹药。1969年美国宣布停止生产化学武器和不首先使用化学武器,1974年还签署了禁止使用化学和细菌武器的日内瓦协议书(1925年)。
1982年2月,里根总统向国会宣布,美国国防部计划在1984年开始恢复化学武器生产,重整化学军备的总费用为20亿美元。据估计,美国在80年代末贮存的化学战剂总量超过3万吨,其中1/3已制成各种化学弹药。美国国防部1989年7月透露,美国计划生产总值超过30亿美元的新式二元化学武器。其后,美国重点研制和生产的二元化学武器的种类有:由155毫米火炮发射的炮弹、由火箭炮发射的弹头和由飞机投掷的炸弹。美国国防部还研究将化学武器弹头安装在洲际导弹和巡航导弹上。
美国从30至40年代开始进行生物武器研究。50年代初,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过细菌武器。自那时以来,美国在选择更有效的致病生物体及大批培养和生产危害生命的微生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美国1969年曾宣布放弃发展进攻性生物武器,但它仍一直在进行生物武器研究。80年代后期,美国生物武器防护研究方面的费用甚至曾有较大增加。1990财年达3.12亿美元。
苏联
苏联外交部1987年12月曾宣布,苏联贮存的化学战剂的总量为5万吨。但美国和英国政府认为,苏联80年代后期贮存的化学战剂至少有30万吨。苏联1987年10月还承认,它已将部分化学战剂制成炮弹和短程导弹弹头。据美国发表的材料,苏联有化学兵10万人;有8家专门生产化学武器的工厂,年生产能力为3万吨。据美国国防部估计,在化学武器数量上,苏美力量的对比是:化学弹药为10:1,运载系统为5:1,生产能力为14:1,消除污染车辆为10:1。1982年3月,美国国务院曾指责苏联在阿富汗使用化学武器,但未得到证实。据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1993年3月报道,苏联从1982年开始研制最新的强力神经麻痹毒气,至90年代初已研制出几种新型号。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在继续这些研究项目。俄罗斯有机化学和工艺学研究所的专家们说,目前它们已生产出性能上超出美国任何同类产品的毒气。苏联也被认为进行了生物武器的研制工作。据美国中央情报局1985年的一项报告说苏联一直保持着进攻性生物战计划和能力。1986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另一项报告还认为,苏联正在利用遗传工程学研制一种新型生物战武器,5年后可以部署。1989年10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苏联正在研制能摧毁部队作战能力的遗传工程毒剂,并已在12个秘密试验站进行了试验。
日本
2022年11月18日报道,日本政府已经开始研究修改规定有防卫装备出口规则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及其行动指针,旨在出口具有杀伤能力的武器;日本政府还有意修改《自卫队法》,以便对外提供自卫队拥有的武器和弹药。
此外,《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于1993年1月13日开放供签署,1997年4月29日生效,至2024年1月,共有193个缔约国。《禁止发展、生产、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公约》(即《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下称“公约”)于1972年4月开放签署并于1975年3月生效,截至2024年7月共有188个缔约国。中国于1984年11月15日加入公约。
应对方式
防止扩散
1968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NPT)首次提出了“核不扩散”的概念,要求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者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家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1991年,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后,“不扩散”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国际共识。2004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540号决议提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全球方法,要求各国制定并有效执行法律,禁止任何非国家的行为人,特别是恐怖分子制造、获取、拥有、开发、运输、转让、使用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
过去几十年里,有关政府和国际组织构建了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国际及国内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机制。这包括以下内容组成的框架:条约框架及联合国决议,尤其是联合国安理会第1540(2004)号决议,该决议最早将原本主要依靠自愿在国家内执行的出口管制普遍化;其他因素包括不扩散条约(特别是核不扩散公约、生物及毒品武器公约、化学武器公约);该框架还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原子能组织、国际出口控制组织(如核供应国集团或导弹技术控制组织)及负责管理和执行出口控制的国家机关、海关及执法机关、情报机构。
装备能力
美国防部通过必备能力与任务导向的专业化能力相结合,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
协同行动与任务
整合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行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举措,常常是政府行动或者军事作战的组成部分。因此,这些举措必须完全融入到其他计划和行动之中,而不是作为孤立的行动。此外,有必要将国防部的行动与其他部门和机构、国家和地方政府、盟国和伙伴国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行动进行协同,特别是在国内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行动中。运用必备能力: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会运用到国防部计划用于应对其他威胁的能力,同样将满足其他防务需求。这些必备能力包括:战略威慑能力,导弹防御能力,指挥控制能力,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
基础性行动与任务
保持和扩展专业技能:国防部及其跨部门和国际合作伙伴依赖于国防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专家队伍提供的智力资源。国防部必须建立和保持知识与技能组合,从而能够为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的计划、研发、设计、运用、系统整合、分析、反馈和执行提供必要的专业技能。保持专业技能,需要在招募、培养和保留专业人员队伍方面采取长期性措施,必须通过机制建设和教育项目得到加强。专业人员必须对危机管理和其他各类环境下的应急行动进行训练和演习。高层领导人还需将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和提供支持:与国内外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和提供支持,有助于提升集体、地区和国家能力,及时掌握迹象和获得警报,对相关材料进行追踪,有效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造成的后果。这些举措和能力可以促进共同的威胁感知,增强军事协同能力,提高军民战备水平,减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险。必须保持和深化与现有合作伙伴的关系,并寻求发展新的合作伙伴。此外,国防部必须与那些有助于提高能力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协调与配合。
专业化行动与任务
理解环境、威胁和弱点:国防部必须做到尽可能清楚地理解环境。因此,对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材料和库存的地点、数量和弱点,以及相关行为体的意图和能力,需要建立和维持态势感知能力,包括掌握对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路径、研发活动、支持网络、决策和教义。必须对现有和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进行定位、识别、分析和评估,包括根据危险程度确定优先次序。此外,及时分配资源和预测威胁,对于知情决策而言非常关键。国防部必须时刻掌握美国、盟国和伙伴国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的能力和行动,将这些信息融入到整体的态势感知过程中。
各方回应
事实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很少被用于战场,因为一旦使用,就意味着对方也将以类似的武器回击,最终的后果是无法设想的,伤害规模之大足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这也是为何冷战最终没有演变为美国和苏联之间真正的战争的原因。规模杀伤性武器经常成为布什主义“先发制人”打击“流氓国家”的借口。对此,各国的意见都不相同。反对者认为,美国是地球上拥有最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而且是唯一曾经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因此没有资格来指责别国,更无资格以此为由发动战争;但支持者就认为,应该防止一些危险的独裁领导人取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确保世界的安全。
联合国
2014年4月28日是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第1540号决议10周年纪念日。潘基文秘书长发表声明指出,包括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会产生任何建设性作用,并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加紧终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步伐。
红十字国际委员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强调迫切需要在清除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取得更大进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场对上万名士兵使用致命氯气的战役,那次攻击催生了1925年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和生物武器的日内瓦议定书。随着1993年《化学武器公约》的缔结,该禁令得到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克里斯蒂娜·贝利表示:2013年和2014年叙利亚使用致命神经性毒气和氯气并不意味着法律禁令令人失望。"相反,任何规则的力量都是通过违反规则的行为、通过国际社会对违规行为的反应检验出来的。""因此,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要推动法律的制定。还要促进对法律的理解、接受和尊重。"
中国
2025年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审议1540委员会工作的公开会,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发言中强调,中国坚决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国际社会应在实现防扩散目标的同时,坚决捍卫和平利用的权利。
俄罗斯
2025年6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美国
美国国防部在努力扩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范围,针对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产生的潜在威胁,美国一直保持高度紧张和戒备的状态,不仅是出于防御需求,还要以此为借口,针对所谓敌对国家采取军事行动。
相关条约
关于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条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限制或禁止核武器的试验和部署的条约;二是一些无核国家为保障本地区或区域的和平与安全而签订的无核区公约。
关于限制和禁止核武器和部署的条约
这一类条约中主要有:1963年《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8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71年《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条约》;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关于建立无核区的条约
一些无核武器国家为保障国家安全和防止核武器扩散到该区域,特签订了一些建立无核区的区域性条约,其中主要有1967年《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1985年《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1995年《东亚无核武器区条约》和1996年《东亚无核区条约》。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于1993年1月13日开放供签署,1997年4月29日生效,至2024年1月,共有193个缔约国。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禁止发展、生产、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公约》(即《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下称“公约”)于1972年4月开放签署并于1975年3月生效,截至2024年7月共有188个缔约国。中国于1984年11月15日加入公约。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第50/245号决议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开放给各国签字、批准和加入。中国支持条约早日生效并于1996年9月24日首批签署了条约。
相关影响
安全威胁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人类社会的危害,首先表现为其对人类安全的直接的和巨大的威胁。不管是生物武器、化学武器,还是核武器,它们一旦被使用,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持久性破坏。
社会影响
(1)核武器。核恐怖袭击通过核爆炸或其他手段散布放射性物质,会造成环境污染。1986年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有些人因核污染导致心理恐惧而最终自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一次大规模的核交战,将立即消灭11亿人,受重伤的人数也将大致相同。核弹爆炸还会导致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将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2)生物、化学武器。价格低廉,隐蔽性强,生物战剂原料获取容易,极有可能被恐怖分子使用进行恐怖活动,如鼠疫和天花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会给公众带来复杂的心理影响,导致大范围的恐慌。
(3)爆炸性武器。美国911爆炸性恐怖袭击事件,因其毁坏性规模之大、死亡人数之多,不仅对直接受害者,而且对全世界产生了复杂影响。
(4)生物武器。生物武器的主要生物战剂有炭疽孢子、鼠疫杆菌和天花病毒等,这些战剂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烈性传染病的大流行,从而导致人员的大量伤亡。在生物武器的战剂中,炭疽孢子的杀伤力也是极为巨大的,有人甚至称其杀伤力可能不亚于氢弹,足以造成整个城市或者地区瘫痪。
心理影响
常规武器产生的是即刻的、实质性的健康损害,而大多数化学、生物、放射性、核和爆炸性武器是无色无味的,具有不可感知性,许多是迟发性致病,且只有应用特殊装备才能检测出来,因此会对公众产生特殊的心理影响。被核、生物、化学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者,往往思想包袱极大,表现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慌气短、多汗、手抖,甚至卧床不起,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精神崩溃。在多数情况下,恐惧和焦虑是最常见的心理特征,多数人以避开打击、设法逃脱的情绪反应为主。这种情况不仅会出现在普通人群中,也会影响到援救人员。检疫、强迫隔离、强制接种疫苗,以及强制治疗等措施也会加重公众的恐惧和焦虑。应用强制措施或者应用这些措施失败,都可能导致社会冲突,销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另外,害怕传染会对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毁坏性的影响,结果可能是某些社区被完全孤立,无法获得食物及其他必需品的供给。感染或害怕感染会使公众的活动减少影响基本的社交活动和经济活动。
参考资料 >
普京: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俄罗斯支持伊朗发展和平核能.新浪财经.2025-08-13
日媒:日本政府研究出口杀伤性武器.网易.2025-08-13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外交部网站.2025-08-12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外交部网站.2025-08-12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持续存在 潘基文呼吁各国加紧采取措施 | | 1联合国新闻.联合国新闻.2025-08-13
武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出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呼吁以纪念伊普尔氯气事件周年.红十国际委员会.2025-08-12
中国坚决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当地时间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审议1540委员会工作的公开会,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发.百家号.2025-08-12
美国军方签署40亿美元国防合同 研发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案.国际在线新闻.2025-08-13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 | 联合国.UnitedNations.2025-08-13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外交部网站.2025-08-13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心理效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