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属(粉黛:Artemisia),为离瓣花亚纲、菊目、菊科的一属。截至2025年8月,GBIF显示蒿属共有2亚属7组763种,物种2000(中国节点)显示中国共有194种。蒿属物种主产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分布到亚洲南部热带地区及北非、东部、南部及中美洲和大洋洲地区。蒿属物种多生长在荒坡、旷野及路旁,少数种也分布到海边滩地。
蒿属物种为草本,稀为亚灌木或小灌木,常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叶互生,常羽状分裂,稀掌状,叶缘或裂片边缘有裂齿或锯齿,稀全缘。头状花序小,多个头状花序常排成复总状花序、穗状花序或总状花序;花小,两性或单性;边花或边缘花雌性,两侧对称,2~3齿裂;盘花管状、两性,通常可育、结实;花序托裸露或有托毛;瘦果小,有沟纹,无冠毛,具1枚种子。蒿属物种在生长环境方面有特定偏好,其在全日照环境下生长最佳,但多数种类可耐受半阴条件。大部分种类喜干燥至中等湿度土壤,排水良好的土壤至关重要。或许因其多数种类具有浓烈气味,故能天然抵御常见虫害侵扰。蒿属物种可通过播种、分株或扦插等方法进行繁殖。
蒿属物种中的臭蒿、奇蒿(即刘寄奴)、茵陈蒿、野艾蒿等为常用中药,并为中国药典收载种类,青蒿素类药物是疗效最迅速的抗疟药物。因此,对蒿属物种的研究和应用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分离出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该成果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少数蒿属物种可食用,分布草原及草甸地区的许多种类作牲畜饲料,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生长的若干灌木或半灌木种类,其根系粗大、深长,茎、枝萌蘖力强,耐干旱、盐碱,可作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或辅助性植物。
截至2025年8月,蒿属物种共有15种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评估等级为无危(LC)的物种共有7种,数据缺乏(DD)有1种,近危(NT)有1种,易危(VU)、濒危(EN)、极危(CR)均有2种,其中极危分别为Artemisia kauaiensis、Artemisia insipida。
命名与分类
命名
蒿属的学名Artemisia,源自古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塞勒涅阿尔忒弥斯,同时也是自然与野生动物的保护者,象征纯洁与治愈。传说她将蒿属物种的药用特性赐予人类,因此古人以她的名字命名该属。
分类
蒿属隶属于菊科的紫菀亚科Asteroideae,位于春黄菊族Anthemideae下的蒿亚族Artemisiinae,花部特征头状花序含边花和盘花均辐射对称,其演化位置对应无两侧对称花。
该属植物具有分类学价值的性状有限,主要利用一些营养性状,包括叶形、分裂方式、小裂片形状、毛被、头状花序形状和毛被等进行分类,而这些性状的变异式样非常复杂,且其变化也常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故本属的分类十分困难,这也导致该属的物种数量在不同分类系统中存在较大的不同。普遍承认的属的范围多将绢蒿亚属(Seriphidium)分离出去。
截至2025年8月,GBIF显示蒿属共有2亚属7组763种,物种2000(中国节点)显示中国共有194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艾(Artemisia argyi)、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黄花蒿(Artemisia annua)、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等。
亚属
蒿亚属(Artiemisia)物种的中央花为两性花,结实,开花时两性花的花柱与花冠等长、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子房明显。
龙蒿亚属(Dracunculus)物种的中央花两性,但不孕育,开花时花柱不伸长,长仅及花冠中部或中上部,先端常呈棒状或漏斗状,2裂,通常不叉开,稀稍叉开,退化子房细小或不存在。
下级组
莳萝蒿组(Sect. Absinthium)物种的花序托无托毛,雌花花冠狭管状,稀瓶状或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或无裂齿。
艾蒿组(Sect. Abrotanum)物种的头状花序通常球形,稀少半球形或卵球形;叶的小裂片狭线形、狭线状棒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宽不及1毫米,稀达1.5毫米,或叶的小裂片为栉齿型,长、宽均在5毫米以下。
艾组(Sect. Artemisia)物种的头状花序椭圆形、长圆球形或长卵球形,稀半球形、近球形或卵钟形;叶的小裂片为宽线形、线状披针形、椭圆形或为缺裂,宽(1.5-)2毫米以上,或叶不分裂,边全缘或具小锯齿或浅裂齿。
白苞蒿组(Sect. Albibractea)物种无明显的腺毛或粘毛;外、中、内层总苞片全为半透明、膜质,背面无毛亦无绿色中肋;头状花序基部通常无或具极小而不明显的小苞叶。
腺毛蒿组(Sect. Viscidipubes)物种有明显的腺毛或粘毛,或仅茎、枝与叶背面具明显的腺毛,而外、中层总苞片无腺毛,草质,有时背面被绒毛或柔毛,具绿色中肋,边缘膜质;头状花序基部具明显的小苞叶。
龙蒿组(Sect. Dracunculus)物种叶的小裂片狭线形、狭线状披针形或近钻形,宽1.5毫米以下,或小裂片栉齿形,长、宽(1-)1.5-2(-2.5)毫米或叶不分裂,为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偶有3深裂之叶,或间有1-2枚细狭的侧裂片;退化子房细小,稀少不存在。
牡蒿组(Sect. Latilobus)物种叶的小裂片略宽,为宽线形、线状披针形、椭圆形、披针形或为齿裂、缺裂等,宽(1.5-)2毫米以上,或叶匙形,或倒卵形,先端具锯齿或浅裂齿,边全缘;退化子房通常不存在,稀少细小。
特征
蒿属物种为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半灌木或小灌木;常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根状茎粗或细小,直立、斜上升或旬地,常有营养枝;茎直立,单生,少数或多数,丛生,具明显的纵棱;分枝长或短,稀不分枝;茎、枝、叶及头状花序的总苞片常被蛛丝状的绵毛,或为柔毛、粘质的柔毛、腺毛,稀无毛或部分无毛。叶互生,一至三回,稀四回羽状分裂,或不分裂,稀近掌状分裂,叶缘或裂片边缘有裂齿或锯齿,稀全缘;叶柄长或短,或无柄,常有假托叶。
头状花序小,多数或少数,半球形、球形、卵球形、椭圆形、长圆形,具短梗或无梗,基部常有小苞叶,稀无小苞叶,在茎或分枝上排成疏松或密集的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复头状花序,常在茎上再组成开展、中等开展或狭窄的复总状花序,稀组成伞房花序状的圆锥花序;总苞片(2-)3-4层,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稀披针形,覆瓦状排列,外、中层总苞片草质,稀半革质,背面常有绿色中肋,边缘膜质,内层总苞片半膜质或膜质,或总苞片全为膜质、且无绿色中肋;花序托半球形或圆锥形,具托毛或无托毛;花异型:边缘花雌性,1(-2)层,10余朵至数朵,稀20余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檐部具2-3(-4)裂齿,稀无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伸长或向外弯曲,叉端尖或钝尖,稀先端不叉开,柱头位于花柱分叉口内侧,子房下位,2心皮,1室,具1枚胚珠;中央花(盘花)两性,数层,孕育、部分孕育或不孕育,多朵或少数,花冠管状,檐部具5裂齿,雄蕊5枚,花药椭圆形或线形,侧边聚合,2室,纵裂,顶端附属物长三角形,基部圆钝或具短尖头,孕育的两性花开花时花柱伸出花冠外,上端2叉,斜向上或略向外弯曲,叉端截形,稀圆钝或为短尖头,柱头具睫毛及小瘤点,稀无睫毛,子房特点同雌花的子房;不孕育两性花的雌蕊退化,花柱极短,先端不叉开,退化子房小或不存在。
瘦果小,卵形、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无冠毛,稀具不对称的冠状突起,果壁外具明显或不明显的纵纹,无毛,稀微被疏毛。种子1枚。
分布范围
蒿属物种主产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分布到亚洲南部热带地区及北非、东部、南部及中美洲和大洋洲地区。中国分布广泛,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省区最多,华东、华中地区、华南地区种类略少。
生境
蒿属物种多生长在荒坡、旷野及路旁,少数也分布到海边滩地,局部地区常组成植物群落,如草原、亚高山草原或荒漠与半荒漠草原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
习性
蒿属物种在生长环境方面有特定偏好,其在全日照环境下生长最佳,但多数可耐受半阴条件。大部分种类喜干燥至中等湿度土壤,排水良好的土壤至关重要。或许因其多数种类具有浓烈气味,故能天然抵御常见虫害侵扰。
蒿属物种在全日照环境下生长较好,但部分物种可耐受荫蔽条件,前提是每日接受约六小时光照。除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等少数喜湿物种外,蒿属物种普遍需排水良好、偏干燥的土壤(pH值范围5.5-8.0)。若长期处于潮湿土壤中,植株将衰退或寿命缩短。与多数银叶多年生植物类似,蒿属物种具有极强耐旱性,是干旱向阳地区的理想选择。
大多数蒿属物种在美国农业部耐寒分区4至8或9区表现强健,但也有部分种类可北至3区、南至10区种植。只要土壤保持偏干状态,多数蒿属物种在干燥或湿润的大气环境中均能良好生长。某些物种在潮湿环境中易感染真菌性锈病和白粉病。
繁殖
蒿属物种可通过播种、分株或扦插等方法进行繁殖,但多数物种为杂交种,或具不育性,或产生非纯种实生苗。因而繁殖常采用简易分株法,该法最快捷且无后顾之忧。操作步骤如下:于春秋季用铁锹掘起整丛植株;以铲或利锄将根团分割成块,确保每块带有健壮根系及冠芽眼;立即重新栽植,使根冠略覆薄土;定植前保持规律浇水;为维持植株健康,建议每2-3年分株一次,或当察觉丛心开始枯萎时及时分株。
纯种蒿属物种可产保持亲本特性的种子,但杂交种(含多数园艺栽培种)则不然。因分株繁殖极为简便,播种法较少采用。即便通过线上渠道购买,通常亦获鲜活植株或待植根段。若需引种特定物种(如苦艾蒿),商业种子或是唯一途径。春末夏初可室内育苗或露地直播:种子埋深约1.3厘米,置光照充足处保持湿润直至萌发,实生苗需90-120日方成熟开花。
栽培
水分
定植初期需定期浇水,根系发育成熟后可自我维持。除持续干旱期外,基本无需额外补水。
肥料
蒿属物种不喜过度肥沃的土壤,通常无需额外施肥,尤其在定期向种植床添加有机质的情况下,过量氮易导致茎秆细长且不雅观。
修剪
蒿属物种可在秋季或春季进行回剪,灌木型种类需重剪至最低生长节点上方,切勿齐地剪除。非木质化蒿属物种植株易倒伏,尤在开花后。仲夏时节应予修剪,防止植株中空开裂。
盆栽与换盆
蒿属物种适合作阳台、露台盆栽,散发清雅香气。宜选极透气基质(如仙人掌科多肉专用土),容器材质不限但需排水优良。常规泥炭基质保水过强,易引发根腐病。
无需换大盆,可每两年分株,单株回植原盆,余株弃置或作繁殖材料。寒冷地区盆栽需移入防护场所(如冷床、未供暖门廊或车库)越冬。
越冬管理
若种植于适宜的耐寒区,蒿属物种几乎无需越冬防护。可于秋季或翌年春季将植株回剪至生长芽点上方(勿齐地剪除)。
常见病虫害
在理想条件下,蒿属物种抗逆性强。其浓烈气味可驱避昆虫,但易感染真菌及锈病(如白锈病、白粉病、霜霉病)。高温潮湿天气会加剧病害。种植于通风开阔区域可有效缓解问题。
促花技巧
多数物种夏末至秋季开放的小花毫无观赏性,故不开花不被视为缺陷。事实上,园艺师常主动摘除花蕾,促使植株将养分集中于枝叶生长。
保护
截至2025年8月,蒿属物种共有15种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评估等级为无危(LC)的物种共有7种,数据缺乏(DD)有1种,近危(NT)有1种,易危(VU)有2种,濒危(EN)有2种,极危(CR)有2种,分别为Artemisia kauaiensis、Arte米西亚 insipida。
用途
化学成分
多数种类含芳香油、脂肪、有机酸及生物碱,主要成分为聚乙炔类(polyacetylenes)、黄酮(flavonoids)、萜类(萜类化合物)及其化合物,如倍半萜内醋类(sesquiterpene 内酯)等,少数种还含氰苷类(cyanogenic glycosides)、黄酮醇糖苷(flavonol)、香豆素类(coumarin)、垂体后叶催产激素(oxytocin)类物质及干扰素诱导体等。
药用
蒿属物种中的臭蒿、奇蒿(即刘寄奴)、茵陈蒿、野艾蒿等为常用中药,并为中国药典收载种类,青蒿素类药物是疗效最迅速的抗疟药物。因此,对蒿属物种的研究和应用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依据功效及使用情况常将该属分为五类:
青蒿类:黄花蒿(A. annua),又叫臭蒿,全草入药,具有清热凉血、退虚热病、解暑、截疟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疟疾、伤暑、潮热等症。
艾蒿类:艾蒿(A. argyi),叶入药,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安胎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经痛、月经失调、先兆流产、湿疹等,常作灸用,果实亦入药。
刘寄奴类:六月霜(A. anomala),全草入药,具有活血通经、解暑、利湿消炎、敛疮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经闭腹痛、产后血瘀、中暑、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等。
茵陈蒿类:茵陈蒿(A. capillaris)或滨蒿(A. 野甘草属),幼嫩茎叶入药,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降血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小便不利等。
牡蒿类:牡蒿(A. 日铜罗花金龟),全草入药,具有清热凉血、解暑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肺结核潮热、高血压等症。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分离出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该成果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食用
少数蒿属物种可食用。
饲用
分布草原及草甸地区的许多种类作牲畜饲料。
防风固沙
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生长的若干灌木或半灌木种类,其根系粗大、深长,茎、枝萌蘖力强,耐干旱、盐碱,可作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或辅助性植物。
代表物种
艾
艾(Artemisia argyi)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芳香草本,茎被灰白蛛丝毛,基部木质化;叶背密布银白色蛛丝状绒毛(阳光下如覆霜雪),羽状深裂,裂片边缘有粗锯齿;头状花序椭圆形,排成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在茎上常组成尖塔形窄复总状花序。该物种分布于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
野艾蒿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为多年生草本,稀亚灌木状;茎成小丛,稀单生,高达1.2米,分枝多;茎、枝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叶上面具密集白色腺点及小凹点,初疏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下面除中脉外密被灰白色密绵毛;头状花序极多数,椭圆形或长圆形,总苞片背面密被灰白或灰黄色蛛丝状柔毛,雌花4-9,两性花10-20,花冠檐部紫红色;瘦果长卵圆形或倒卵圆形。该物种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及俄罗斯等。
蒌蒿
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是菊科蒿属多年生湿地草本,其最显著特征是掌状深裂叶,下部叶宽卵形,5或3深裂,裂片纤细如柳(长5-8厘米),叶背密被独特的灰白色蛛丝状绒毛,中上部叶渐变为3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微小,在分枝上排成密穗状花序,在茎上组成窄长复总状花序;其多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河湖岸边与沼泽地带。
参考资料 >
Artemisia L..gbif.2025-08-15
蒿属.植物智.2025-08-15
蒿属 中国植物志 (FRPS).植物智.2025-08-15
蒿属.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5
How to Grow and Care for Artemisia.thespruce.2025-08-15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8-15
黄花蒿.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20
Artemisia.iucnredlist.2025-08-15
园林科普 |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蒿”,你了解多少呢?.微信公众平台.2025-08-15
艾.植物智.2025-08-15
野艾蒿.植物智.2025-08-15
黄花蒿.植物智.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