鮈杜父鱼
来源:互联网

杜父鱼犰狳芋螺:Cottus gobio),又称乔沙鮈杜父鱼、绣色杜父鱼,为鲉形目、杜父鱼科、杜父鱼属的一种底栖鱼类。该物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地河流,多数流域中数量众多。其属小型、隐蔽的底栖物种,主要栖息于溪流与小河的浅滩区及其他浅水段,该水域具备凉爽清澈的流动水体及砾石或小型卵石构成的粗质石质基底。

​​鮈杜父鱼​​常见体长​​为10厘米,最大体长​​为18.0厘米。该物种为纺锤形,是一种头部较大的小型鱼类,眼睛位于头部顶端,口裂极宽,身体背腹扁平,向末端逐渐变细。具一条后向硬棘,胸鳍较大,腹鳍发达,具有两个背鳍。其体色呈绿褐色至灰褐色渐变,带有深色斑点,腹部为纯白色。该物种成体具领域性,通过视觉威胁展示及发声守卫所选据点。其作为视觉掠食者,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主要为昆虫、甲壳亚门。​​该物种性成熟年龄为二至四年,雌鱼每年产1-4批卵,年度繁殖期自二月延续至六月。

​​鮈杜父鱼无经济价值,偶作饵料。未有报告显示该物种对人类健康或水质构成威胁,无证据表明该物种对基础设施、经济部门、休闲活动及相关旅游业或其栖息地的景观吸引力产生负面影响。

‌2023年,​​鮈杜父鱼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属名“Cottus”源自希腊语“kottos”(意为一种鱼类)。

分类

鮈杜父鱼隶属于鲉形目、杜父鱼科、杜父鱼属。2025年8月,GBIF显示杜父鱼属共有144种,类群2000(中国)显示中国共有5种,分别为克氏杜父鱼(C. czerskii)、图们江杜父鱼(C. hangiongensis)、杂色杜父鱼(C. poecilopus)、拇指杜父鱼(C. pollux)、阿尔泰杜父鱼(C. sibiricus)。

特征

​​鮈杜父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4.2厘米,​​常见体长​​为10厘米,最大体长​​为18.0厘米。

鮈杜父鱼为纺锤形,是一种头部较大的小型鱼类,头部约占全身长度的25%。眼睛位于头部顶端,口裂极宽,身体背腹扁平,向末端逐渐变细。具一条源自鳃盖骨的强韧后向硬棘,胸鳍较大,腹鳍发达,向外弯曲并与鱼体底部齐平。该物种具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有6-9根硬棘,第二背鳍有15-18根软条,除完整侧线外全身无鳞。其体色呈绿褐色至灰褐色渐变,带有深色斑点,腹部为纯白色。

该物种背鳍硬棘(总数):6-8,背鳍软条(总数):15-18,臀鳍硬棘:0,臀鳍软条:10-13,脊椎骨:31-34,尾鳍具13至14条鳍条

分布范围

鮈杜父鱼广泛分布于欧洲各地河流,多数流域中数量众多,这些河流流经部分中欧与南欧区域,最终注入北海地中海黑海

‌在北海流域,它分布于埃姆斯河威悉河易北河水系,加上莱茵河上游(向下延伸至德国西南部曼海姆附近区域)。‌

‌在地中海流域,它原生分布于罗讷河与波河水系,加上一系列注入第勒尼安海意大利阿诺河台伯河上游)和亚得里亚海(从意大利的基恩蒂河至科索沃共和国的德林河上游)的小型水系。该物种未见于部分沿海河流。‌

‌在黑海流域,它广泛存在于多瑙河水系的大部分区域。

栖息环境

​​鮈杜父鱼属小型、隐蔽的底栖物种,主要栖息于溪流与小河的浅滩区及其他浅水段,该水域具备凉爽清澈的流动水体及砾石或小型卵石构成的粗质石质基底。该物种亦成功拓殖于部分冰川后湖泊,记录显示其在此类环境中可占据显著更深的区域,也见于波罗的海东岸沿岸的微咸水域。

习性

领域性

​​鮈杜父鱼成体具领域性,通过视觉威胁展示及发声守卫所选据点。该行为导致空间隔离,较大个体占据最有利的领域。该物种被认为相对定居,扩散能力较低。

摄食行为

​​鮈杜父鱼作为视觉掠食者,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主要为昆虫、甲壳亚门,食性随季节变化,冬季,钩虾属端足目占其食物主要部分。石蝇若虫的摄食高峰出现在夏季。该物种主要在晨昏活动,于黄昏、黎明及可能也在夜间进行捕猎。

天敌与隐蔽

褐鳟(Salmo trutta)、白斑狗鱼(Esox lucius)、欧鳗(Anguila anguila)、圆鳍雅罗鱼(Leuciscus cephalus)和河鲈(Perca fluviatilis)会捕食​​鮈杜父鱼。食鱼鸟类如苍鹭(Ardea cinerea)、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和褐河乌(Cinclus cinclus)也捕食该物种。该物种体表具斑驳肤色使其保持隐蔽性。

生长繁殖

繁殖

​​鮈杜父鱼性成熟年龄为二至四年,雌鱼每年产1-4批卵,在低生产力溪流中每年繁殖一次并持续多年,但在高生产力环境中表现出单季多次繁殖,年度繁殖期自二月延续至六月,具体时段略受地理位置影响。繁殖体系属一雄多雌制,雌性明显依据体型选择雄性

粘性卵以紧密卵簇形式产置于小型洞穴顶部,通常位于岩石或其他硬质结构下方。雄鱼通过在沙中挖掘洞穴筑巢,守卫巢穴并守在入口处,雄鱼守护并照料卵直至孵化。当雌鱼接近时,雄鱼会咬住并将其推入巢内,雌鱼将卵产在巢顶下侧,雄鱼通过扇动水流为巢穴通风,时长为3周至1个月。在此期间雄鱼平均体重减少13.5-18.8%,且被观察到在食物匮乏时会同类相食自己的卵。若成功与多条雌鱼交配,单条雄鱼可同时负责多个卵簇。幼体无亲代守护,存在被吞食风险。

生长

卵在20-30天内孵化(取决于温度),新生幼体约10天内吸收卵黄囊。幼体无亲代守护,存在被吞食风险。该物种的生长速率与寿命深受局地环境条件影响,包括平均海拔与水化学特性,寿命最长可达10年。

保护

‌2023年,​​鮈杜父鱼被评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尽管该物种种群趋势可能因栖息地退化而下降,但根据标准A(10年或三个世代周期中较长时段内≥30%的下降率),其下降速率未达易危等级的最低阈值。根据标准B(分布范围<20000平方公里,占有面积<2000平方公里)或D2,亦未达易危等级的阈值范围。据信其种群规模显著超过10000个成熟个体,因此不符合标准C或D的阈值,缺乏允许应用标准E的定量分析。

该物种被列入欧盟《栖息地指令》附件Ⅱ,并在其分布范围内的部分国家受到国家级保护。其分布于众多保护区内,其中多数属于欧盟“Natura 2000”网络体系,因特定的环境需求而被视为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状况的指示物种。基于上述情况,已在其部分分布区域建立了局域性管理与监测机制。旨在通过清除障碍物恢复河流连通性的保护措施,在已实施的区域可能惠及当地亚种群。

用途

​​鮈杜父鱼无经济价值,偶作饵料。

危害

未有报告显示​​鮈杜父鱼对人类健康或水质构成威胁,无证据表明该物种对基础设施、经济部门、休闲活动及相关旅游业或其栖息地的景观吸引力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 >

Cottus gobio Linnaeus, 1758.fishbase.2025-08-17

Cottus gobio Linnaeus, 1758.gbif.2025-08-17

俗名 Cottus gobio.fishbase.2025-08-17

European Bullhead.iucnredlist.2025-08-17

克氏杜父鱼.类群2000(中国).2025-08-17

European bullhead ("Stensimpa").ifiske.2025-08-17

European Bullhead (Cottus gobio) .www.fws.gov.2025-08-17

Cottus Linnaeus, 1758.gbif.2025-08-17

Browse taxonomic tree.类群2000(中国).2025-08-17

生活家百科家居网